【团情新闻】“天翼云息壤杯”高校 AI 大赛,为梦想添翼,让AI发光!
发布时间: 2024-11-14 浏览次数: 83


  为加快落实人工智能+ ”行动,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主力军作用,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天翼云息壤杯 ”高校AI大赛。为做好集团、省、市赛事承接,现明确南京区域工作要求,具体如下:



赛事基本信息



  “天翼云息壤杯 ”高校AI大赛由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全球计算联盟学会(CCF)联合主办,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旨在打造国际知名全球AI赛事,发掘和培养人工智能拔尖人才,探索AI新算法、新模型、新场景应用,推动国产化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影响力。

 

  高校AI大赛整体赛程分赛区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赛区赛,覆盖31个省、港澳台、海外合计33个赛区,各个赛区由中国电信省分公司承接,赛程同步进行。参赛队伍线上参赛,自由提交模型或者模型预测结果,评审系统自动评阅并反馈指标结果。

 

  第二阶段为总决赛,参赛队伍集中封闭比赛,在限定的时间内制定方案并通过评审系统自动获取指标结果。参赛队伍通过线下答辩的形式,介绍团队的方案思路及实现细节。根据参赛队伍答辩情况,专家委员会安排评审专家从技术创新、商业价值、表达能力等维度打分,最终各决出两个赛道全国前6名及特色奖项。

 

赛事组织保障



  江苏赛区由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华为公司(江苏)主办,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全球计算联盟学会(CCF)联合主办,天翼云江苏分公司承办,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省智能云网运营中心、省智能云网调度运营中心提供支撑。

 

  江苏赛区在算子优化方向、大模型应用两个赛道,各设置初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获奖队伍除荣誉证书及奖金(一等奖3万元/队,二等奖2万元/队,三等奖1万元/队)。

 

  赛区组委会还可提供以下激励:为优秀人才提供头部企业实习、就业的绿色通道;为获奖者对接科研合作、投资的机会;提供国家一级学会盖章证书(综测/读研/实习/就业加分);为参赛队伍提供丰富的算力资源和产品培训等。参赛队伍在赛事中取得突出、有效的成绩,对于在校生后续深造、就业都将产生长远效益。

 

参赛要求



(一)赛道赛题

本次竞赛围绕AI 全场景架构,将设置两个方向赛道:

1、算子优化方向赛道赛题详见:

https://aic.modelers.cn/vse/aic-op

2、大模型应用赛道赛题详见:

https://aic.modelers.cn/vse/aic-llm

 

(二)参赛报名

1、报名要求:

高校在校生以队为单位参赛,每队不超过 3 人。参赛人员专业不限,专科、本科、研究生均可报名。每队最多可聘请1名指导教师,教师不得作为参赛队员直接参赛。不支持跨校组队。

 

2、报名入口:

大赛官网(https://aic.modelers.cn/),参赛队登录后在线报名,组委会服务人员统一在线审核。报名及操作流程详见操作文档:

 

https://kdocs.cn/l/clvS4bu012PM


 

3、作品提交要求:

竞赛开始后,赛题将公布在大赛官网供参赛队下载:

 

https://aic.modelers.cn/

 

参赛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竞赛作品,将竞赛作品命名为“所选赛题+参赛编号 ”,并在规定的时间前提交在大赛官网中。

 

赛事流程

1、报名阶段:

江苏赛区初赛报名有效期截至1130日, 所有参赛队需要在1130日前完成有效报名。报名完成后,集团云公司将统筹安排,为参赛队配置一台8910B算力+20%资源冗余的算力资源。

 

2、初赛阶段:正式开赛后,参赛选手即可答题,按照操作文档指引完成相关操作,提交答题后约 5-10 分钟即可刷新排行榜。开赛时间预计12月上旬,具体以大赛官网通知为准。

 

3、总决赛:

全国共计将产生100支队伍入围总决赛,入围项目将择优进入总决赛现场比赛,决出各类奖项。大赛组委会通过竞赛官网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竞赛指导、资源对接等服务。线下总决赛定于 2025  3-4 月择期举办,拟召开 2-3 天, 举办时间及日程另文下发。

 

4、颁奖典礼:在大赛总决赛后,于4月福州数字中国云生态大会,针对获奖团队进行颁奖及表彰,并进行比赛创新成果公开发布。



责任编辑 | 韦雅钧


文案来源 | 中国电信

图片来源 | 中国电信

责任编辑 | 马源

审校 | 刘琦 卓子然

审核人 | 杨放敏 徐菲


南京审计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0号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编:211815
Copyright(C) 2013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