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超越“锤”与“黑”:发现自己批判的勇气与能力
发布时间: 2020-05-10 浏览次数: 1554

    在互联网世界,批评和质疑是常见的表达,也是构建我们舆论环境的重要元素。随着中文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们在不同的公共话题中展开了交流碰撞。于是,“公开发表言论并接受社会的关注和打量”,不再如曾经那样,是教育精英阶层的专利,而是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我们所表达的“批评和质疑”本身,也在不断接受批评和质疑。


    本期圆桌话题#迎接“锤”与“黑”#将以此为背景展开。


    以下是南青君整理的本次圆桌发言:

肯定“锤”与“黑”

参与舆论的初阶方式


    黑作为一个动词是把一个人和(不管是不是他做的)负面消息搅和在一起,居鲍鱼之肆嘛,只要绑得够紧就总有一天能染黑;而作为一个形容词,比如黑料,是指和广大人的三观不合或(扩大到)反人性反道德的事锤是掌握了证据的黑料

——11 心理 赵梦玖


    大家是可以在“锤”“黑”这样互动的过程里,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比如“我不喜欢人身攻击,所以这个不对,那我下次是不是也要控制一下人身攻击的欲望。

    反驳批评与和而不同并不冲突,因为我们需要反驳批评来确认“不同”的存在。这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大家都要有一个从自己的视角里走出来的开始。我们并不是天生就会从别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06 财管 张珺


    我觉得“锤”还好,是有拿出事实根据的去批判

——19 汉语言文学 陈泽坤


    参与者就需要吵架。让所有人把看到的真实都能表达出来,拼凑的真象越多才越能接近真相本身

——11 心理 赵梦玖


否定“黑”与“锤”

缺乏公共价值的议题

容易沦为人身攻击


    我觉得本质上可能“批评质疑”跟锤的关系比较紧密的。只不过在互联网现在的环境下,走向了一个极端。比如匿名,比如网络管控尚未完善,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

    参与“锤”这件事情,自己会产生正义感,带来莫名的优越感,也自认为可以把自己和“无脑喷子”区分开来。但某些判断标准未必是公允的。

——18 财管 王世妮


    我一直不理解一些锤,明明也是真假不明,自己随便就说这是锤,让别人感觉都是对的结果如果验证是真的,锤主就被奉为瓜主,如果结果是假的,那些锤的当事人也会被各种奇怪的态度对待。

——19 财管 戴欣玥


    理在互联网上存活几率太小了,互联网的浮躁谁还跟你讲道理。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锤”为借口,利用互联网的隐秘性来发泄自己比如我网上口嗨都是说“锤”,但其实手里并没有实际证据或是不加分辨的接受某些人给予的所谓“实锤”证据,并不是为了真相,而是为了发泄 。

——19 会计 田奥云

    往往有人打着“锤”的名号行“黑”之实。

——18 国贸 刘云涛


    感觉锤和黑,经常发生在娱乐圈吧。可能是这类内容主观性很强,大家为了维护自己喜欢的人,经常容易激动有时候一句不当的话,就会引发大范围的互黑。

——19 审计 李晨悦


   我也追星,每一个艺人他都有一个后援会,然后有一个分支就是专门控评打黑,基本就是只要你说不好的话,团队就会在超话里面发消息,所有的粉丝会集体开始控评然后举报你,或者就是骂你。


    我就觉得很没意思,我喜欢一个人,应该是我主动愿意去了解他,买他专辑,看他的综艺之类的这些人就搞得像是任务一样,一出来一个什么,就开始在粉丝群宣传快去控评,快去不断刷点击量,快去社交媒体点赞,快去花钱买应援物。

——19 会计 丁澄

    我觉得网上追星和现实中的公共参与又有不同——网上追星可以更不顾现实伦常规范

——11 心理 赵梦玖

超越“黑”与“锤”

掌握批判的武器

改善舆论环境


  这种无根据“黑”的风气正在蔓延到其他公共领域。本来大家对于“客观”的认识也是蛮主观的。如果要说批判,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动用理性的过程。

——06 财管 张珺


    我觉得这种很单调的形态,离不开大环境中所有人进行在公共参与上的形式单一与内容空洞。除了粉圈,好像也没啥地方能容这么些人天天舞。

——11 心理 赵梦玖


    听者的闭塞绝不是靠个体的自我激励能解决的,要从审查机制对人思维的窄化来分析。

——18 法学 李炎希

    我觉得批评和质疑不等于黑,“黑”有一种故意的意味在像是在“针对某个人”,其中掺杂的个人情感太重,很容易根据固有印象就在心里为人做了最终判决。有可能导致为了黑而黑的情况出现,甚至会倔强地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批判和质疑就相对冷静理性一点一般来说,都是认真看过别人的发言并独自思考后,才给出的见解。

——19 审计 李晨悦


    感觉锤和黑这两个词本身就有点贬义,我觉得这里“批判”被庸俗化了,虽然批判通常被理解为“找茬”和“否定”, 但它可以包含优点的辨认

——06 财管 张珺


    我认为批判是理性的称述自己的观点不认同别人的观点,但是也能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反驳。而黑,就有点像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接受任何反驳。

    很多时候,网络上刚开始正常的批判就很容易变成骂战。“黑”和“锤”与批判的定义的界限挺模糊的。批判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问题是很多情况下,都是批判着批判着就变成了肆无忌惮的黑。到头来还认为自己很对。

——19 汉语言 陈泽坤


   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领域中的“批评”被默认为权力上位者的特权,大多数批评是和否定、攻击相挂钩的。因此无论在私域还是公域,我们都缺乏应对批评的准备,在遇到批评的时候,第一反应常常是“我又被否定了?”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举证、申辩、反击——若应对不自由,则批评无意义。

——06 财管 张珺

与“黑”“锤”共处

调动理性,勇于批判


    感觉那些“公知”有时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公众平台对社会进行不负责任的批判。批判是没有错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将社会问题展露出来——但怕的是,信口开河,对一些问题进行夸大、歪曲的讲述。

——18 保险 马一

    公共知识分子本来就不一定说得对,而且公共知识分子之间也是有交锋的,我觉得这不是“批判”本身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对方格局和水平有限啊,指出就可以了嘛。用“公知”这样的标签去打包,然后无差别攻击,我觉得是“黑”,不是批判。

——06 财管 张珺


    批判精神是我们青年不可缺少的精神,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片面地使用它——就是认为自己有资格去质疑别人,但是无视甚至反感别人对我的质疑。还有就是肆无忌惮的去批判。批判当然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我反感的只是那种:“我”能质疑别人,但却不接受别人的反驳质疑。

——19 汉语言 陈泽坤


    现在我们提到批判,有一种常态就是“不同即打压”:你与我的观点不同,就是对我的一种否定,我就会对你进行反驳。

——19 财管 戴欣玥

    我觉得批判意识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立场代入。就比如前两天,b站发布的《后浪》演讲, 刚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很鼓舞很激动,不到24小时就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了,再往后就是一些更延伸的批评和讨论。我看了一圈,觉得很多争议来自于大家的代入感错位了。


    首先何冰所代表的的那个位置,是一个自己还在往前走、看得清“大势”的社会利益既得者,然后他想要的世界需要年轻人不断地创造内容——这是非常清晰的b站诉求其次,演讲文本所喊话的对象,也是那批内容生产能力强、有“出人头地”、主动寻求主流价值认同的人——这批人是以年轻人为主的最后,喊话的方式带一点自谦和自我批判(比如“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乍一看是为了讨好喊话对象,但其实是把自己和“落后的既得利益者”做一个区隔,以达成“我和你才是一伙儿的”这样的效果

——06 财管 张珺


    《后浪》问题是,中国的青年不是只有中产以上的人的,或者说,有很多看不见的生活被忽略了。最被人诟病的是那句话:“只有弱者才习惯批评与否定。”这是完全反五四精神的,五四精神必然带着对旧世界的反叛与否定,必然带着民主革命性。

——18 法学 李炎希


    我和朋友聊,他觉得对于后浪的评价出现这么多分歧,说明年轻人群体中的阶层裂痕是真实存在的后浪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个裂痕,这个感受的结果,并不是说裂痕的哪一边更能代表年轻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裂痕。对于消费主义的批评我是赞同的。《后浪》对于自由的解读确实是局限在消费层面的自由。

——06 财管 张珺


是不是感觉错过了圆桌讨论有些遗憾?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见解!

对#圆桌讨论#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加入南审青年交流群

(群号码:539408625,须遵守群内议事规则)

以后也将不定期开展话题讨论


每一位,都是圆桌骑士

南审青年,为自己发声



文案来源 | 圆桌骑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 刘卿超

南京审计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0号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编:211815
Copyright(C) 2013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