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园书院澄心拾遗小分队 | 听梨园往事,品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 2018-07-17 浏览次数: 1257

2018年7月,南京审计大学澄心拾遗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小分队由12名大学生组成,此次调研旨在以传统戏曲为例,研究以公益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的可行性以及具体对策。


河南这片土地,北有长城的庇护,南得黄河的滋润灌溉,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繁荣发展之地。


在这方神秘的土地上,人们探寻到了中国文明之源,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三千年后,这方在后世被人们称为豫州的地区里,孕育的文化和习俗,仍在影响着炎黄子孙。


而河南戏曲分布范围广,流传时间久,很好地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风貌。


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台湾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河南戏曲团队,是当今全国所有戏曲剧种中拥有表演团队最多,从业人员最多,观众最多的剧种,是我国当今传统戏曲中最为兴盛的剧种之一。


因此,团队选取了河南戏曲作为研究的突破点。此行,团队来到了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期望能了解到有关河南戏曲的信息,为接下来的调查奠定基础。



博物馆的负责人程双坤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团队,为让团队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藏品,他从外到内每个展柜为团队作了细致的讲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南戏曲流派的传承图。


以“蒋门”和“许门”为根基,河南戏曲从一棵小树苗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名家辈出,枝繁叶茂。


悠长天籁的陈门,高亢激昂的常派,韵味淳厚的阎派,缠绵委婉的桑派,对河南戏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展柜中,团队见到了河南戏曲“五大名旦”的合影。佳人如画,眉目动人。即使是黑白照片也掩盖不了她们笑容的灿烂。


程老师介绍说,这五大名旦如今仅存一位马金凤老人。


老人家已九十多岁,但正可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老人奇迹般地扛过了治愈率极低的癌症,即使如此高龄,她仍不顾路途遥远常来博物馆观看这些旧时的风华绝代。


哪怕只有一时半刻的清醒,她仍然想把河南戏曲——这一她奉献一生的文华瑰宝刻进她的生命里。


这种热爱与专注令人动容。她不会忘记河南戏曲,河南戏曲自然也不会忘记她。得知这些旧物背后的故事,团队逐渐对河南戏曲艺术产生愈发浓厚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步入内厅,程老师为团队介绍河南戏曲中所用到的乐器。


展柜内的乐器已是旧迹斑斑,很明显已被烙上时光的痕迹。


它们与当代精美的乐器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是民间的制作,手法中透着糙粝与朴实。唢呐、皮胡、板胡等均为民间艺人手工制造。


程老师为了让团队有更切实的了解,亲自打开展柜,取出河南戏曲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枣木梆子”,亲手为团队示范。



以枣树的树干作为乐器的主体,在其上挖孔,打磨光滑,抹上香油,然后埋到泥土中让其腐烂(古时称“沤”)后再取出,便有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梆子”。


用人的虎口与其挖出的孔形成共鸣腔,然后再拿实木棍敲击,便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如同山谷清幽石洞中泉水滴落之声。


在演出过程中,演奏者要将沉重的枣木放在肩上好几个小时,其艰苦可想而知。


随后程老师为团队展示了戏曲表演女性演员所佩戴的头饰。


据老师介绍,这些头饰均为当年一针一线手工制作,虽然看着不比如今工业化生产的那般富丽精工,但团队却透过这些并不起眼的饰品,看到了当年老一辈艺术家对戏曲艺术的耐心与热爱。


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头饰的尾部只能用上铁丝和弹簧,但是这朴实的组合却如此令人动容——因为心血的倾注,让这些在物质上并不珍贵的材料具有了极高的文物价值。


馆内还陈列着一些河南戏曲的老剧本和艺术家的手稿,程老师介绍说,这是河南戏曲大师常香玉和她的丈夫、女儿留下的。


看着上面认真而细致红笔的红笔勾画,再结合老师对“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介绍,团队意识到,河南戏曲不只是唱唱而已,其中也包含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理论实践与倾情付出。


此后,程老师以不同种类的戏服为例,为团队介绍了戏曲的舞台艺术。


馆内分门别类陈列的戏服色彩分明,图案精巧清晰,透着时光的积淀。


包公的黑袍上,一条巨龙正瞪着双眼,扬起利爪,溢出惩恶扬善的正义之气;

佘太君的服装,以黄色为底,绣以龙纹和波涛,显示出一代忠将一心为国的气概。


男性的戏服,磅礴大气,透着中原男子的豪情;

女性的戏服,有的鲜艳明丽,显示女性温婉一面,也有的插旗配翎,显示出巾帼气概。


程老师介绍说,量身定制的戏服是不能清洗的,因为其均为手工制作且面料高档,清洗容易导致其损坏,所以河南戏曲艺人们总是极其爱护他们的服饰。


团队听后,赞叹于戏服的精巧,同时为老一辈河南戏曲艺术家投身艺术的精神所折服。




随后,程老师团队展示了馆内的多媒体设备,可通过声音和图像具象地感受河南戏曲的魅力。


团队成员戴上耳机,耳边传来了老一辈艺术家们满怀深情的戏腔,悠扬婉转,仿佛跨越了时空...



这里保存下来的声音,是艺术家们留下的财富,是几代人积累起的艺术瑰宝。


它让团队成员以听觉的享受认识河南戏曲的历史;以美的感动体验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声音滋润了黄河两岸的中原大地人们的心灵,创造了戏曲的繁荣创造了中原文明的辉煌。


这声音不只属于河南,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通过这次参观,团队初步了解到河南戏曲的发展历史,为之后的进一步调查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团队将拜访河南戏曲研究专家贺宝林老师,对河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更深入的研究。




南京审计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0号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编:211815
Copyright(C) 2013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