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审青年说 | 不取悦他人的自由
发布时间: 2017-06-08 浏览次数: 1854

 

青年说 | 不取悦他人的自由

2017-06-08 杨喆 南审青年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大多都有两个圈。

朋友圈和“朋友圈”。

前者是现实人际交往文化的产品,

后者是网络社交文化映射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圈各自存在的前提,都依赖于我们对存在感的需求,或是说,我们的生命需要观众。


在这种条件下,身处有观众的舞台上,表演者必定会神采奕奕,盛装出镜,但在台前与幕后往往判若两人,甚至以花式的面具配合出演,在顺应时代的改变中,将自己的厌倦和底线都隐匿在喜怒哀乐之后,让一切看上去体体面面,终而自我消化,乐了观众,苦了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愈发感受到世界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多宝奇幻屋,亦不是我们年少时期待的样子。


甚至在生活的社会中,有密密麻麻的人更像是工厂中的模具,有的是旧批次,有的是新批次;有的是大号,有的是中号;有的是s,有的是plus,有的竟是s plus... 

 

 

 

 

 

前几日听一个朋友说,他微信好友里有一个哥们,平时默不作声,独来独往。唯独朋友圈里发的东西,日日更新,花里胡哨。如果只看他的朋友圈,会以为他是一个社交广泛,爱好颇多,关系网错综,还特别开朗的人。

 

然而,那天他们班里聚会去ktv,这哥们自己坐在角落,一晚上一句话没说,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言称“今晚好友聚会,唱歌high到爆,浪得开心!下次再聚!好好叙叙旧”,这就很玄幻了。更何况“朋友圈”只是日常交际圈的冰山一角,现实中类似的人,并非少见吧。

 

 

 

 

 

我曾读过加缪上世纪40年代的手记,可以算作他灵光乍现的思想记录本。有一天他写道“我们感兴趣的是我们的宿命,而非什么前人和来者。”作为浮生中的沧海一粟,我们难道注定要用自己的命运去关照那些前人和来者么?或是说我们必然会在大大小小的圈子中活出另一个自己么?

 

林语堂先生言“现状是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而不是做现在的自己”,愈发觉得果真如此,此为常态,此为常态!我们皆是如此苟且于世,却不知有几个人希望就此改变,就此改变!

 

 

 

 

其实朋友圈和“朋友圈”提供给我们的更像是一种社会标准。

 

首先,并没有什么“正确”的自我价值,只有我们更倾向选择的路径。细致地说,当我们在讨论“正确”时,我们都在为社会的标准而谈:顺应一些东西被认定正确,是因为我们可在其中获得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相反的,有时做回自我,回归内心的“幼稚”想法,错在我们会因此不合群,背离时代,感受孤独。

 

由于人们总是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们改变不了,并不是不想改变,原因仅仅是因为改变的痛苦大于收益。

 

 

 

 

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可以脱离开群体而独自存活在社会中。我们需要各式各样的朋友圈和“朋友圈”,但是你我最好别忘记:活在他人故事里的同时,别忘记了自己的童话世界,我们都有着不取悦他人的自由。这样,我们即使登上了舞台,也可以坚持本色出演,可以唱出自己写的歌,而不至于喧宾夺主,或是失去本心,换了灵魂。

 

动图

以生命需要观众为由,化身演员,与自己毫无干系的前人和来者们同台唱戏的配角们啊!以在圈子中烜赫一时的体验来界定生活丰腴度的存在者们啊!那些用所谓的大众文化趋势来描绘社交面具的朝圣者们啊!与其说我们皆不会被时代抛弃,毋宁听听内心深处的山崩海裂吧!

 

 

 

 

 

我始终坚信,在不自由和尴尬中反思的现代人,依旧是有希冀的,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不,是一大群,不愿将就,不甘被役使,不甘于时代的束缚的人正在迅速崛起;他们有着可爱的情怀,有着辗转反侧的彻夜痛思,有着国王般高贵的灵魂,不断完成着自我的扬弃和逾越。

 

这俨然是一件好事,也终将、必将成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经典,成为我们新一代人崛起的曙光,成为智者御风而行却不役于物的自由身影,成为我们愿意重新思考,选择想要,就此改变,并承担责任的作为与担当。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应有的人生!

南京审计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0号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编:211815
Copyright(C) 2013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