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的辩论赛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多轮交锋全程高能,从开场到半决赛,每一场都像一场精彩的思维博弈,让人沉浸其中,完全忘了周遭。不同辩手的风格各有亮点,有的一出场就带着“主场在我”的强大气场,自信得让人挪不开眼;有的则全程从容,看似轻松的发言,却能精准戳中对方观点漏洞,把思维博弈变成了一场游刃有余的展示。由心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震撼,因此想要记下当时的点点滴滴。
在众多队伍和辩手中,有两支队伍和一位辩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同济大学辩论队的表现十分稳健,他们攻防逻辑清晰,框架始终稳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即便最终只拿到季军、未能闯入决赛,这份专业与稳定也足以让人由衷喝彩。

而清华大学的四辩,无疑是整场赛事的“高光焦点”。他从不是简单重复观点,结辩时总能用层层递进的逻辑,把己方观点织成一张严密的网,每次听他发言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连续斩获最佳辩手,早已是他个人实力的最好证明,只可惜最后团队惜获亚军,为这场精彩的赛事添了一丝遗憾的厚重感。
半决赛的辩题是过程还是结果更能体现青年奋斗的价值,反方是结果更能体现青年奋斗的价值,他们依据社会现实而论,大家更注重结果本身,而不是过程,利用过程中更重视体验来反驳正方观点,并提出质问。正方认为“体验有体验的价值,但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同样重视体验。”这两件事情并不矛盾。
“精准的识别出了风险,但他与此同时创造了更多的风险。”这是一场辩题为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有利于社会审计的辩论赛,反方的驳点。正方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在审计报表阶段告别决策层拍脑袋行为,真正走向驱动科技强势数字精神。但是,反方举例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无法审查到被人类做出的完美的打卡记录,以至于不能了解到真实的上下班情况。还提到AI能造出庞大的数据,更逼真,所以AI造成的数据网是更难查的。
这场辩论赛不仅让我看到了观点碰撞的魅力,更懂了辩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即便有“王牌”辩手,团队的协作与整体的攻防节奏,终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大概就是辩论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责任编辑丨朱煊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