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期书记校长座谈会:勇于实践,磨炼素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审计文化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1-07浏览次数:10

  2023年11月22日12:30,在润园书院文化长廊403会议室举办了以“牢记回信嘱托、砥砺逐梦一流”为主题的第191期书记校长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旨在通过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立足实践,提高审计素养,传播审计文化,以及发扬审计精神。

副校长卢亚娟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从哪些方面提升审计素养”“怎样实现审计融合”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播审计文化”等方面。以下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主要问答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了留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走访,提升了专业素养”,请问我们作为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哪些有意义的实践内容来提高我们的审计专业素养?

卢校长:教育部对财经类院校各个专业的实践是有明确要求的,课程方案中的实践内容必须不少于25%。在实施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设置了四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学习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是学科竞赛、社团的实践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以及校外的实习;第四课堂就是国际交流。应用类的大学是非常注重、强调实践的,我建议你们要抓住机会去实习,去和社会沟通。初步实习的内容可能很琐碎,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到专业知识,为后续的实习打下坚实基础。校内学习方面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程的实践实训,二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通过大创项目,去调研、去访谈,不断获取素材、分析数据的过程,对大家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作为在校大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参与推动中国审计走向国际的过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卢校长:《江苏高等教育就业报告2022》中提出的需要提升的能力有6个方面,分别是沟通交流能力、应用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我们同学在大学期间需要努力培养的方向。同时我们作为新时代审计人还要具备三个素养:能说,能写,能查。能说就是沟通交流能力要强,你的表述能力、文学素养、综合素质都能从中体现出来。能写就是文字表达要精炼,写的案例、文章要发表出来,通过文字扩大影响力。能查主要是指专业素养要过硬。现在的技术手段不断趋于数字化智能化,我们同学对于这些计算机技能要精通。“能说”、“能写”、“能查”,实际上体现了这些综合素质在审计领域的运用,要提高这些能力和素养,需要在我们大学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要自我有意识地去训练。


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我感受到了总书记对于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视。根据回信精神,我们如何将中国审计制度与日常学习相融合,提升自己的审计素养?

卢校长:我们学校现在关于审计的专业确实分的很细。原来只有一个国际审计学院,现在有政府审计、工程审计、社会审计、国际审计、内部审计,还有智能审计,一共6个有关审计的学院。实际上有关审计的可以分为两个专业,一个就是审计类的专业,第二个是研究型审计类的专业。你学金融审计,首先要研究金融,再去做审计;学工程审计,你要懂工程,因为工程审计都是工科的智能审计。实际上,审计工作对我们的能力、素质,包括知识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对于怎么融合,首先要学好你自己的专业,同时作为审大的学生要有意识的去学审计,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将你专业的东西用于审计,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融合了。


审大拥有特色鲜明的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话剧《红色审计的先驱——阮啸仙》和《王荷波》,都很好地展现了红色审计文化,在深刻学习回信精神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通过审计教育窗口,对外传播好中国红色审计文化?

卢校长:首先对外传播中国审计文化,不能用“红色”来形容,只能用“特色”。审计文化是对外的,但是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面对我们国内的学生。“红色审计”是我们对内的说法,对外宣传的是“中国特色审计文化”。你可以讲中国故事,可以讲中国审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甚至我们校园文化里相关的审计文化。宣传审计文化的同时,可以与宣扬审计精神相结合。审计精神第一个词是责任,第二个是坚持,第三个是奉献。我们校训里最后一个词“致公”,也是体现审计精神。我们财经类高校的同学大多数注重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也要有胸怀,也要顾大局,要利他之公。

整个座谈会充满着思想的火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学们通过与校长的深入交流,更加明确了在提高审计素养、传播审计文化方面的使命与责任。这次问答环节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也是审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益探讨。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