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珍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珍视他人的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5-10浏览次数:268

第137期圆桌 | 珍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珍视他人的

群体对秩序的需求,使个人的“负面情绪”遭遇长久的污名

  


我最近也经历了一场很大的情绪崩溃,起因是情绪压抑过度。因而寻求出路。最近在读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看到很多情绪会有童年的影子,可能是童年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印象,或者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反应。

——13税收马甜甜


我的负面情绪大多来自对自己的怀疑,特别是给自己规划很多,但自己根本不想也没有兴致去完成。到大学常常迷茫对未来还有人生到底要怎么过,想GAP却没有时间精力成本,也没有勇气。会找不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喜欢看书和电影就很容易把情绪带入到作品中,有点共情过度。

——22 IAEP 巴沁宜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一直比较敏感的一种情绪,是愤怒。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观察到一种现象,就是,愤怒是一种很难被接受的不正当的情绪,它要么被冷眼旁观“你冷静下来再说”,要么被否定打压“成年人应该保持情绪稳定”。

—— 06 财管 张珺


我发现很多时候社会都在宣扬一种“忍”的观念,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不知道现在的动画片是不是这样,小时候我们看动画片的时候就会有一个规律,反面人物往往会动不动发怒,正面人物则是可以“忍到最后”。

 ——21汉文周祺


最近看剧看到一句话,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反面人物可以从某个角度看作是负能量的载体,就像个爆炸桶,随时会爆炸但桶其实在苦苦支撑。

——21审计高兴


反面人物是负面情绪的载体我不认同,如果一部作品里反派是负面情绪的载体,那要么是编剧想表达一种艺术效果,要么就是他功底不够,反派人物负面情绪相对较多只能说是环境的导向或者是他个人的脆弱,而说他是负面情绪的爆炸桶,是否有些极端了?

——21投资 郑世豪


一个人情绪变动不单单从面部体现出来,更多的是行为的表现。愤怒让人变得具有破坏性和不稳定性,而文明和秩序建立的最大威胁是破坏。社会存在的言语压力,来防止个体的不稳定造成群体秩序被影响。然后都带有情绪化,而有点到面的造成社会部分体系瘫痪。人的天性(动物性)具有暴力的倾向,个体情绪只能找特定人群帮助疏导,否则只能自己承受,承受不住便会到达个体的毁灭。

——21审计高兴



顾及社交体面,使压抑成为我们处理情绪时的常态

  


最常压抑情绪是不适感,大多数不适感产生在和自己有社交距离的人之间。往往又因为从小被教育的要宽容或者忍忍就好这类话给带过去,每次问题发生的时候自己又没提出来,不适感依然在,恶性循环。

——22 ppe 姚林宏


我对这个话题最大的感触就是有时候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些不和,引起了一些负面情绪,如果堆积在心中,迟早有一天会爆发。但是有的时候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不良情绪。


情绪不稳定确实会给周围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我身边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拉着个脸,真的会影响我的心情,所以我一般选择不会凑过去打扰她,也因此我一般也不会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情绪。网上很流行说“没素质后精神状态稳定多了”,释放出来心里真的会好受很多,但是说的容易做着难,反正我经常做的事就是把负面情绪憋在心里,自己慢慢消化。

——22 工商管理 王佳佳


我的负面情绪一般都是焦躁,事情多的时候就会很烦躁不安。但是平时也确实不会很表现出来。小时候父母工作一忙就会很烦躁,就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家里来,所以我不希望我的负面情绪也会波及周围人。

——21 审计 贾晨臻


Feeling











  

建立关系的能力决定了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


情绪的表达本来就是人的本性,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有人喜欢找人倾诉,有人喜欢自我排解,这些方式都没有什么错,情绪流露是正常的。想说出来的时候就说出来,不想说出来就不说。我理解的是这样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在说出去,和放在心里,这个方式过程中纠结,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

——21法会李雅萍 


我需要理性分析,之前就是给几个朋友发,就只有一个朋友理性分析了,然后我觉得她说得对,那种一味共情让我越来越觉得情绪值得被扩大而不是从根源上解决。

——22ppe姚林宏

       

我觉得如果想要和其他人来“分享自己的情绪”,我们其实是想达到一种情绪共鸣的状态,情感共鸣的发生,是主体受客体感染而引起的。然而,他人的情感并非都能引起主体的共鸣,这与主体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和另一个的情绪无法共鸣,我们会产生落差,会有其他的想法,为什么他不能理解我?自我本身觉得我和别人分享我的情绪,我们本身就是对对方的回答抱有一个期待。

——21法会李雅萍


愤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来自情绪的对抗,一种负能量的转移,毕竟人心肉做的,有情绪还是要表达,不然受伤的是自己。忍,可以看作是个体需求和集体需求存在差异情况下,两者磨合过程中,个体为一些最基本和基本权力,而舍弃部分自由下的自我控制。所以可能你需要会发情绪,在可以发泄的地方表达愤怒。 每个年代的人遇事的反应存在思维差异,现代的人与人之间有时缺乏沟通(越发),如果两个人真正相互理解,很难讲,当互相有情绪表达时会给对方带来反感,反而应该会加深感情联系。生活中彼此需要有一定容”挫”率。

 ——21审计高兴


我觉得倒不一定是要追求绝对意义上的互相理解,但也不用害怕“反感”。想要不被伤害,先要不怕被伤害吧。应该被提倡的,是包容、妥协。有时候适度的“冒犯”反而会成就深刻的联结。

——06财管张珺


与其纠结是不是要说出口或者要说给谁,其实多说一两个朋友就能知道总是能给予正向反馈的那个人。如果要内化,可以接受这种情绪,也可以找个宣泄口、或是转移注意力。我觉得任何情绪都是正常人的一部分,不要害怕不要产生负担。


关于如何处理当下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我很喜欢的一个播客《文化有限》在第169期节目春日特辑“你最棒,就算现在不棒,以后也会很棒”中其中一位主持人推荐了一本书叫《冲突的力量:如何建立安全、稳固和长久的亲密关系》。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它结尾的一段话概括“我们都需要牢记这一点,不要害怕分歧、犯错、与人产生摩擦,要允许波折的存在,但是要找到修复和重建连接的方法,找到克服困境的出路,重新构建意义需要耐心、时间和探索。当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我们需要允许自己呆在困境之中,这种状态可能不太好受,有时候甚至很痛苦,但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我们从固定、确定性的焦虑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学会彼此信任,相信当事情出错的时候,我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化解两极分化的冲突,灵活思考,发挥创造力,携手共建一个更加健康的世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17审计卞钰鑫 


Feeling











  

喜怒哀乐皆合理,珍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珍视他人的


刚看到一句话,“愤怒不仅是一时的情绪,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它掩盖的是长久的压抑和孤独。”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开始表达愤怒了,ta大概率已经压抑了很长时间,这种时候ta更需要的是倾听与回应。而不是因为表达了愤怒,而更加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

——06财管 张珺


我们从小一直被教育要“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好的品质,是成就大事的人该具备的。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压抑自己的愤怒,于是愤怒就被当做不良情绪了。除了发疯文学,还有“发癫”文学,这种行为被冠以“发癫”的名字就有点说明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一方面觉得这是“癫”,是不被认可的情绪,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自内生发的情绪,调侃中又有一丝理解、认为是人之常情的感觉。

——20财管王宇航


我觉得大家对“发癫文学”存在抗拒的原因是它的未知性,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绪,都可能出现的“癫”。他和发疯文学最大的区别是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其他的情绪沉积,就这么充满未知的出现。但我觉得它也不一定是坏事,除开恶意性的,其实在生活中,大部分表现的是一种随性,这就像没有理由的“灵感一现”。当然,这是一种情绪或者行为上的“突然”怪异,也是对自己另类自我释放的“解锁”。

——21 投资 郑世豪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大部分是说,如果不忍耐的话就会有伤害降临到自己身(心)上。但是换一种方式来说,将这把刀拿下来,握在自己手上(不忍),也能成为保护自己的武器。但是后者往往是被忽略的,这也是教育角度反应的问题。

——21投资郑世豪


承认喜怒哀乐的合理性,各种各样的情绪从我身上流过,导管不可以堵塞。否定人的情绪无异于“煤气灯操纵”。

——17中文 姚忠秀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