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红色文化育人作用,7月5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南省兰考县的焦桐广场进行走访,调研“焦桐”树下人们的所想,从中感悟红色精神的磅礴伟力。
斯人已逝,“焦桐”永驻。焦裕禄当年作为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栽种生态林时,满怀期望地栽下了被冷落的、比其他树苗短了一大截儿的那株泡桐苗;而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棵不寻常的泡桐树,是一个速生却未速朽的生命奇迹,更是一棵“活在百姓心中的树”,它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亲切地称为“焦桐”,作为焦裕禄的化身,见证着兰考日新月异的变化。
桐花开谢间,附近的泡桐林更新了四五代,一座以焦裕禄命名的干部培训学院在“焦桐”旁边拔地而起,焦桐树下也变成了广场,它已然成为了兰考的地标。这里从来都不缺参观者,有的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有的就生活在兰考当地。“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焦桐广场,通过随机采访和人物专访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团队成员遇到了来此散步的一位七旬老人和她的孙女,她们是当地人。一谈到对焦裕禄的印象,这位五年级的小朋友虽然还没在课本上学到过,却早已在师长们的日常闲聊中了解到:“焦裕禄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奋斗,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灾害。”而这位七旬老人说起来更是心潮澎湃:“兰考在那个年代多灾多难,风沙、盐碱、内涝,焦裕禄一来到兰考,就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不怕苦、不怕难。”提及兰考近年来的变化,老人脱口而出:“变化大了!自然灾害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尤其是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兰考从贫困县到‘摘帽’脱贫……这些都是变化。”当问起“焦桐”的意义,小朋友表示她能从中感受到焦裕禄亲手种下的这棵树寄寓着他对兰考未来的期望——希望兰考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团队成员领悟到,如今的兰考再也不是那漫天黄沙、遍地盐渍的苦穷之地,听着焦裕禄的故事,伴着焦桐一起长大的兰考新一代,也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着兰考的面貌。
“焦桐”树下,正有两位中年大叔驻足参观,团队成员了解到,其中一位大叔是从深圳远道而来,在看望好友的同时也慕名前来参观。
被问及焦裕禄产生的影响时,本地的这位大叔一脸骄傲地表示:“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焦裕禄事迹的影响了,直到现在,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一直受到本地干部、群众的重视,甚至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信仰。只要是外地的朋友、亲戚来到兰考,我们都会带领他们到焦桐广场、焦裕禄干部学院、焦裕禄纪念园都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的存在,实实在在的存在;让他们看一下我们生活环境的转变,都是焦裕禄当年留下的丰功伟绩。”旁边这位外地大叔则用“付出、无私、奉献、伟大、卓越”这五个词评价焦裕禄。
来到焦桐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欣然接受了采访。她热情地为团队成员讲述了焦裕禄的事迹和他对兰考的影响。据了解,焦裕禄纪念园的修建,始于当地源源不断地自发去墓地纪念焦裕禄的群众,后来又因为深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而逐渐完善了相关场馆设施。这位讲解员表示,焦裕禄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其精神的感染力——兰考干部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兰考才慢慢发展了起来。
在被问及焦裕禄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时,这位讲解员坦然道:“做事先做人。只要想干好事情,就一定会遇到困难,但如果自己是心性坚定的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就会越来越好;你了解焦裕禄越多,就越会想变成像他那样的人。再就是,要不断学习。”
焦桐广场的对面就是焦裕禄干部学院,与“焦桐”相呼应的,还有位于干部学院内的“习桐”——习近平在2009年4月专程来兰考县参观焦裕禄事迹展时,亲手种下的这棵用“焦桐”树根培育的树苗,如今已枝繁叶茂,它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依旧生生不息。它们相互守望,时刻警醒着干部们: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万古长青。正所谓:“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在焦桐广场偶遇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一支社会实践团队,他们是为了调研兰考发展情况而来,这也是焦裕禄精神对当地发展的影响之一,它更多地表现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他们谈到团队成员刚到兰考南站,就被墙上醒目的两行大字——“弘扬焦裕禄精神,服务广大旅客”深深震撼,这不仅是高铁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更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
焦桐的故事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里有着全新的演绎与诠释。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治理“三害”,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摆脱贫困,变化的是兰考的经济、社会面貌,不变的是焦裕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焦桐”永驻,精神长存,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体会到,以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育人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实实在在的。沿着红色足迹,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兰考泡桐树一定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繁荣发展之花。
文案来源丨王梦雅 衡维钰 宋怡然
图片来源丨衡维钰 杨鸣鹤 王梦雅
责任编辑丨张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