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让人又爱又烦的社交媒体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03-14浏览次数:1383

你有没有隔一段时间就要点开QQ看看群消息的“本能”?你有没有在微信上要随时保持“待命”而疲惫不堪的感受?你有没有过“不刷手机就怕错过什么,但刷了又一无所获”的窘境?虚拟社群本应是成员获得信息、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本的渠道,而在社交媒体用户群占到了全球人口的45%的今天,社交软件却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可能的负担和阻碍。有不少人卸载微博、关闭QQ空间、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抖音作品仅自己可见……从社交媒体中的活跃者,变成旁观者,再变成屏蔽者,最后变成退出者。

本期圆桌话题#疲惫的社交媒体用户#以此为背景展开。

让我们来看看本期圆桌公民的发言吧

联系变得便捷,也使我们社交“过载”

生活中,我是被社交媒体绑架的,因为有无数工作和学习的消息,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来传达,大家都无可避免地被社交媒体所支配。现在我们都被迫被社交媒体所绑架,这是技术前进和服务完善的过程。                           

     ——20汉国教谢子琦

 

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工作单位经常通知什么事情就是在群里发个消息,没及时看到耽误了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导致我们都不敢长时间不看群。天天在群里发通知很影响生活,特别是消息多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不点开一条一条看的话,并不知道群里几百条消息里面到底有没有重要事项。                     ——16金融田香雪

 

邮件是个好东西,希望重要的东西发邮件是最好的,群里发通知太容易忘了,而且总是惦记着群里会不会有我错过的通知,也好累。                      

——06财管张珺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段子,就算是几分钟前刚刚看过手机,也忍不住再拿起手机左滑一下右滑一下,好像是在确认手机里这些app还在。所以就算是知道了没事,接受了范围内信息,可能还是会被这样一种心理笼罩裹挟。

                                              ——20汉国教周艺璇

 

比如有时在很无聊的时候,在长久没有与人聊天的情况下,会发条朋友圈是为了证明自己与这个世界交互的关系。长久以来,我们很多时候会活成被社交软件吸引,也被社交软件禁锢,从一开始的分享成为一种困扰。                                                            

   ——20汉国教周艺璇

 

 

自我展示的高效,带来更多“被凝视”的压力

有时候我也疑惑,社交媒体的发展是将社交变得简单了,还是将社交变得更加复杂了?有时候发现有了社交媒体的社交比面对面的社交还要累,有了社交媒体之后的社交展演变得更加容易了,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却都要维持我们的人设。                                          

 ——20审计李立菲

 

聊天软件确实让交流变得复杂化。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打字交流更累了,比如以前表达好笑可能会发“哈哈哈”,而现在不多打几个“哈”字都感觉对方觉得自己敷衍;再比如一些emoji的使用也让其含义和最初意义发生了偏差,使用不当会被人认为是阴阳怪气。                                                            

  ——20法学(监察方向)范香言

 

不论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还是微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在展演自己,社交平台的作用早就超出了原本的社交需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病态的装饰,经营自己的人设。每个账号个体都不仅是表达分享,而是花大量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去写文案,选图片,淘宝的“朋友圈文案代写”,小红书的“朋友圈文案大全”,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今的用户,P图一小时,发送几秒钟,绞尽脑汁想文案,发朋友圈进行一番思想斗争,成本高昂。                               

     ——20审计李立菲

 

我反而感觉打字比接电话更轻松,不用担心被人听见也不用担心别人看出文字以外语气神态之类的东西。                                    ——19审计丁雨瑄

 

当感知到个人隐私在社交媒体上被过度披露带来的风险,大于将个人生活暴露在社交媒体中所获得的自尊、自信等时,越容易感到疲惫。                   

——20审计李立菲

 

“维护关系”成本降低,社交“表演”频繁可见

也有时候,很多关系是靠“必须点赞”来维护,很多时候,我们点赞并不是出于对其朋友圈的喜爱,而是基于不得不维持的人际关系。                                                                  

  ——20审计李立菲

 

社交是个体相互的精神交流和物质交流的活动,但是在如今社会背景下,社交不完全是虚假的表演,只是在信息过度和服务过载,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它变得越来越功利和虚伪。

                                               ——20汉国教谢子琦

 

有效社交的前提,是坚定的自我表达

我个人而言,空间和朋友圈都是有时间看一看,好久不看也不会觉得错过了什么,即使是错过那些,又有什么影响呢?以前我是没事就看看,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状态。                                                               

   ——20保险张文会

 

我把QQ空间设置成一年内可见,因为我认为个人的内心是会成长变化的,同时朋友也会更新,他们只需要认识现在的我就好,无需了解过去的旧事,我也不想对以往解释什么。朋友圈我也不怎么用,因为我不大喜欢别人输出我的观点,除非面对面真诚交流。            

        ——20财管王妙妍

 

发圈主要还是为了表达,我会更在意我发的内容是不是激起大家的共鸣和赞同,而不是那种“你好棒哦”的捧场。我现在只发不看朋友圈。不然看了的话总觉得要回应点什么,但其实我没有那么多精力。                                  

   ——06财管张珺

 

警惕社交同质化,适当跳出舒适圈

设置三天可见是一种自我隐私的保护,我不认为这是一开始最初人们刚刚接触微信,朋友圈的时候会设置的,人们多数是在感受到人际关系逐渐从亲人朋友向外扩展后,更多的泛泛关系增多,意识到自己的被恶意评论转发点评后,对自己领域的保护,因此朋友圈权限也在发生变化。                                                                

  ——20汉国教谢子琦

我认为,现在很多人的人际社交更加的圈层化,在高压力的生活环境里,人们会很乐意将自己的心事分享给自己亲密好友和家人,而不是在朋友圈里泛泛之交中吐露,因此更加圈住了人们社交的范围。我认为,圈层化是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会受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背景,自己的经历等等各种影响,而在此条件下,我们会往往会选择在有共鸣的群体里交流。和没有共鸣的人交流时常会有对“对牛弹琴”的感觉。现在人们也会也会疲惫于无效社交吧,舒适圈也是一个能让自己开心,享受自我时间和空间的地方吧。                                                                

  ——20汉国教谢子琦

 

我的感觉是如果自己关注的全是同一个类型和面向的账号,那他们的内容就很容易同质化,我看着就会容易累。但如果我关注很多不同领域、不同立场、不同观念的账号,那他们发表观点——尤其是针对同一个公共事件发表观点的时候,我的收获就会很大,但是只和有共鸣的人一起交流的话,总会有活在“舒适圈”的嫌疑——也不是说舒适圈就不好,但是“只”在舒适圈的话,对自己也是一种封闭。和没有共鸣的人交流,如果方法对的话,说不定可以发现自己才是“对牛弹琴”里的“牛”。总之,保留一定的舒适范围,同时主动寻找和自己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在个人进步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不舒服是必要的。        

  ——06财管张珺

 

朋友圈是一种封闭,也是一种开放。因为朋友圈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我所接受的事物和圈子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饱和以后,这样的“舒适”也给了自己面向外界敞开心扉的诉求和勇气。                                         

                                                ——20汉国教周艺璇



责任编辑| 潘子怡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