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青君看到一位家长的留言,提出了南审建立家长群的建议。
这不由让南青君觉得受束缚,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还处在家长的“监视”下,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然而又有人说,现在很多孩子进了大学并不爱跟爸妈沟通,父母也不知道我们在学校怎么样,想通过家长群的方式了解我们的近况有什么不对呢?
现在,南青第二次圆桌论坛就此展开,一起聊聊家长微信群or你与爸妈的相处模式。
+
+
我看到图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今年刚升高一的弟弟,报道当天我爸爸妈妈就被班主任拉进了高一某某班家长群,(因为我上高中并没有,所以感到很惊奇)。接下来是他们的军训时光,我们还没有开学,于是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我妈凑在一起看群里都在聊什么。“老师你好,我是某某的家长,他昨天说不舒服,今天吃午饭了没有啊?”“老师好,孩子眼睛磕到了,请问今天有没有什么问题啊?”这些可能不算什么,但我看到这条时,我和妈妈不自觉的笑出了声——“老师,能不能让某某用您手机打个电话啊,我想他了。”
@一只燃
+
+
+
+
小时候,常在和父母散步时,故作严肃的漫谈对人生的感悟。他们鼓励我长成自己理想中的人,我鼓励人到中年的他们早日登上人生巅峰。长大些,鼓励渐渐被批评取代,他们批评我的叛逆贪玩不上进,我在内心批评他们苛刻独裁不平等。上大学后,闲聊变少了,大多是骗吃骗喝求生活费时才联系。但我从未认为我与他们有所疏远。一路走来,认知变化了很多,相处方式随之变化,圈子扩大了很多,分出的精力因此受限。但我知道,每次无助迷茫的时候,最思念的还是他们。
家长群的建立目的主要是通过与老师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大学是一个自主生活的过渡阶段,比起监督,不如放手让子女自主生活。就算大学成功的依靠监督来督促子女,可是四年后步入社会,找谁去建这样一个“家长群”呢,又有谁有义务这样做呢?
@会飞的小黄鸭
+
+
+
+
大学家长群?不存在的。
作为一个亲眼看过家长微信群聊天记录的人,我觉得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比如,微信群里会说些什么——老师放了一张一个小男孩趴在课桌上休息的图,然后艾特了一下那个男孩的妈妈说“XX今天夜自修睡觉了,以后让他多锻炼锻炼,作息调整一下。”那个妈妈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然后群瞬间炸开了一群爸妈“老师XXX今天表现怎么样啊?”“我家孩子最近考试总是不成怎么办呢?”那位老师开始认认真真地一个个回答问题。真的别怀疑,这是高二的家长群。
我亲弟只比我小2岁,但是我们俩从小到大基本都处于“放养状态”。我小学时也有家校路路通,爸妈一向抱着很开明的态度让我们“野蛮生长”,所以家长和学校之间确实是断层的状态;直到我弟上了初中,学校突然严格管教,我弟开始进入“叛逆期”,于是我爸妈很头疼地开启了“家长群生活”。看到群聊的那天我突然发现,明明只有2岁的差距,可是我弟从初中开始就一切都暴露在我爸妈的目光之下。
今天看到这位家长的留言,我开始操心我爸妈牵挂了我弟这么久,等到我弟上了大学,他们会不会也想建立一个家长群,好无微不至地“关注”我们。想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是大学啊,顶多告诉你大学的规章制度,又不是幼稚园也不是高中,会有人每天盯着你做了些什么身体怎么样。如果家长忍不住大学这四年,等到我们进入社会,家长还放得开手吗?
@夏秋
+
+
+
+
@东西冬瓜咚
+
+
+
+
我认为正确的子女关系应该是,父母会选择在恰当的时刻适当的部分退出孩子的生活,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在孩子长大成人拥有独立人格之后,应该开始为自己而活。中国式的父母关系一直是中年为子女而活,老年为子孙而活,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也终将会有为人父为人母的那一天,亲子间的交流不应当用被动的管理模式来维护,而是主动的交流。
+
+
+
+
我一直都不太能接受父母和老师一起建立家长群的行为,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尽管我打从心底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只是想用各种方式来直接间接的表现他们对我们的关心与无私的爱,只是这种太过于渗透细小缝隙的爱,让我感到压抑,像只被圈养的小鸟,总是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
我承认,我们的生活因父母的花样宠爱而吃喝不愁,但也因这种无微不至,无法放手的爱导致我们一直无法摆脱依赖他人的心。不能独立,害怕孤单等似乎成了现今大学生的通病,他们长期依赖家长,家长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孩子的讯息,及时帮孩子解决各种问题,而致孩子难以真正的走向成熟,难以真正的面对这个社会的各种问题。我们内心总是会有些排斥,却无法真正的拒绝父母类似这种行为的关爱。
的确,父母的爱让我们很温暖,总是不用担心问题发生的结果,但是我们也需要独立,也需要学着面对接受这个社会,而不是一味的依赖父母。
致父母:
谢谢你们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但,请你们放手,让我们真正的学着长大,我们也渴望真正的独立。
@小老头
+
+
+
+
每天开QQ,家长群都在跳动。群日常有两类:一、呼叫老师,咨询投诉;二、校园话题讨论。前者,我希望能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后者,对绝大多数第一次做大学生家长的人来说,交流是好事,但这一过程好像并不需要老师。
@一位南审资深辅导员
+
+
+
+
关心子女,还是因为家长不信任学校?
如果出于前者,那这个要求是合情理的,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难免不心心念念盼着子女在大学生活好一点。这件事的解决办法只有子女本身,如果TA已经习惯,那就是“两厢情愿”——这样的相处模式也可以嘛;如果TA也不愿意,子女不跟家长沟通的后果可能只会让双方痛苦。
如果是出于后者,显然,是由于家长和学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以学校为例,要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学校首先要制定严格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范,比如教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学校还应切实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吸引家长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训话式家长会。在这种有章可循、充分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家长才可能由衷地理解学校及老师工作的艰辛和付出,相互的信任才有逐步建立的可能。我们应该看到,家长群暴露的各种弊端终究小于这类信息交流平台带来的有利之处,因而不能成为取消、屏蔽微信群的理由。
@Ann_JoJo
+
+
+
+
先说一下大学管理的几个特点:第一、人员流动性大,走班制上课体系使得老师手上的学生是不断流动的,归属性比较弱。第二、信息环节相对隔绝且复杂,这个站在一个书院或者学院的角度来说,如果老师指的是上课老师,那他对于学生的其他学科就很难有所了解,如果是管理老师,比如班主任什么的,那么隔绝性就更强了,而且整合信息难度大,因为学生的归属会比较多样化。第三、更多尊重个性而不是共性,大学开设不同的专业,开放社团,选课制度等等,其实是给了学生去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一致性管理。
所以可以看出,建立家长群从价值层面来说还是实际操作层面来说都是比较难以完成的一件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选择应当更加自主以及负起更多的责任,而家长也需要理解这一点,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可能远比“平庸的成功”更重要,毕竟每个人也就走这一趟(笑)……同时家长群建立很难操作,人群归类、老师访查等等都比较困难。
@空白
+
+
感谢这些圆桌骑士与我们分享了对与父母相处模式以及家长群的看法,那么你们是怎么与父母相处的呢?是否与上述有所相似,或者与父母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
对于“家长微信群/与父母关系”的看法
我们欢迎每一个圆桌骑士
南审青年出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 朱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