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原因是该任命公告中使用了大量“正部长级”、“副部长级”的字样。被网友吐槽是“满满官僚”、“官瘾太大”。
7月20日,中山大学学生会发布《声明》,称“主席、副主席,以及各部门的部长、副部长仅是岗位名称,具体岗位设置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明确学生干部的服务职责,更好地服务各校区广大同学,并作为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的参照。”
7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载《学生官充斥校园不是哈哈一笑的事》,指出“知错改错之后,更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如何‘保持朝气蓬勃、展现清风正气,让人迎面就能感受到一种干净、一份纯粹、一身担当’,并以此为契机,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去除人为制造的科层制和刻意强化的层级感,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
圆桌论坛暑期特别企划 #学生干部?学生官?# 以此为背景展开,在7月27日晚上七点开局,吸引了398名“圆桌骑士”前来参加讨论。
今天,南青君将大家得发言整理如下。
“任命公告是一种仪式性的流程。
文本表述被误解,与‘官瘾’无关”
就我个人看来,中山大学任命公告中的“正副部级”的说法并非所谓官僚主义的问题,充其量就是发布公告的同学没有很好的理解“正部级”所代表的并不是学生会里明确职责的部长副部长,而是社会上代表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
这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上升到官僚主义的高度未免矫枉过正。
——17 刘鹭玥
这几天关于这个事情闹的沸沸扬扬,各大公众号文章层出不穷,无非就是官僚主义、学生官。
而我个人认为《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中的“正部长级”“副部长级”看起来确实带着些官僚主义的色彩,但公告说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明确学生干部的服务职责,正部长或多或少一定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优于副部长的,这也是我们平日认为的。学生会平日大家的工作还是以责任共担为原则,百度上对“官僚主义”的解释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欺软怕硬、做官当老爷、官官相护、贪污腐败的领导作风。但学生会的学生符合其中的任意一点了吗?大众仅从表面评判是否也有些不妥?
——17 徐小涵
这种任命公告具有仪式感,它绝不是“人为制造的科层感和刻意强化的级层感”,而是会让我们向心出发,由内而生一种骄傲和自豪、无上荣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仪式感让我们意识到:从此刻起,开始了!至此之后,自己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得更好!
——17 潘春妃
舆论存在过分解读
我认为中山大学学生会此举并非是“官瘾”作祟,实际上也有让学生干部明白自己的权利地位的作用。
网络这种鱼龙混杂之地,姑且不论此事件是否真的造成实质性恶劣影响,但舆论的一面倒肯定有不当之处。
——18 沈赵轩
我觉得大学生活是我们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大学里担任学生干部,一是为了锻炼自己,而是想为学校做点事情。学生会里有很多部门,每个部门有很多人,为了让大家做事更有效率,势必会选出一些同学来担当部长,副部长,就好像我们班级里要选班长团支书一样。
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并没有感觉到部门内有等级意识,无非就是学长姐带着大家一起办办活动罢了。可能中山大学的那份公示名单上的语言表述却有不妥,但是也不应该被过分解读。
——17 辛苏潼
一方面,当下大学学生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生加入学生会为的只是那个头衔带给自己的便利和好处。学生干部应该把服务学生放在首位,而不是利己。另一方面,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欺软怕硬、做官当老爷、官官相护、贪污腐败的领导作风。而中山大学只是公示了一份任命报告,并未对任命者有其他的描述,也并没有真实的事例来证明任命者是如此的工作作风。仅凭任命称呼就这样被舆论捕风捉影地贴标签,我认为欠妥。
——17 秦意
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称谓,就对学生干部进行批判。
一方面,学生干部的命名方式,是约定俗成的,我认为它既然存在就有着它的合理性,部门有部长和副部长就像班级有班长和副班长一样,只是对一个学生组织的工作起到一个组织作用。
另一方面,(部长、副部长)这样的称谓是一种荣耀,更意味着一份责任,在我身边,有的更多是为部门工作兢兢业业付出的学生干部,他们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职位而有些什么优越感。最多就是一份骄傲,我认为这是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运作的。
——17 杜彦欣
个人认为所谓的高校学生干部等还到不了所谓官僚作风的层面,从管理体质上讲,学生团体更类似于一个team而不是organization,我们不可能予以实施社会团体所采用的惩戒式管理,温和的人际关系维护的体系是大部分学生团体的组织形式,因而没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看待这一问题,部分学生干部可能确有其实,但未必要一以概之。
——17 杜宗远
“官僚制是必要存在,
官僚主义的根源是人性。”
Bureaucracy即官僚制,还有一个译名叫科层制。在政治哲学范畴上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它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一切大规模的正式组织都是官僚化或者科层化的。因此,我认为无须否认学生会是一个官僚制的组织。
“官僚制”自从被创造以来就被赋予了负面的涵义,但也有学者强调科层制在现代生活在的必要性。比如韦伯就提出:科层制是组织人类活动效率最高、最理性的方法。
官僚制本身的合理性确定以后,我们才能讨论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的来源。我们目前谈论的官僚主义,是把它看作一种追求权势地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我觉得这个是和人对权力的崇拜有关的。官僚制有先天的反个人自由的性质在,在这个基础上,个人对权力的追求、同侪压力、第三人效果等叠加之后,就形成了官僚主义风气产生的土壤。【官僚制本身的缺陷】+【人性的弱点】=官僚主义。
崇拜权力是人类的生物本能,但人,尤其是受教育的人,应该用理性去对抗它。
——06 张珺
我个人是认为制度和地位是群体赋予出来的,也就是我认为制度本身是为了健全机制、更好的管理与服务学生,传播校园文化等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会也是个大群体,怎么做?做哪些?怎么运行?怎么个流程和架构都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常说的“官僚化”,一方面是在这个制度中某些人的权力欲、虚荣心、满足欲被放大,认为我安排、我指挥、我负责、我的成就是一种能力(强)的体现,另一方面是现在学生群体中流行“商业互吹”式的吹捧,甚至目中无人趾高气扬,再一次加重了官僚的产生。比如随口而出的“大佬大佬”,运用职位行使人情之便。这些“存在感”很容易让人迷失,有的同学身上就有了这种感觉。
“官僚化”还可能是一种人际传播中流言的危害引起的,比如在我高中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说学生会很黑暗之类的。可是在我加入以后,感觉也就一些个别的情绪工作分歧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个别的“黑暗”现象偏少。那么我们在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学生会可能会黑暗”的潜意识在这里,碰到后面有关于一点学生会黑暗的苗头,都仿佛是对这个观点的佐证:“果然,学生会很黑暗”“原来真的很官僚”之类的不一定准确的结论。然后周而复始,传给后来人。
综上,我认为,学生会官僚化确实存在,而且学生会一直在改革,共青团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因此,这还不到所有人都要来口诛笔伐的地步,我坚信是人本身的恶才是产生学生会官僚化等一切问题的根源。
——15 何鑫
“学生会确实存在问题,
舆论折射的是校园版塔西陀陷阱。”
我觉得这就真的和老百姓评价政府是一个道理,就像某些地方政府做了一些不得民心的事,老百姓就会把这个瑕疵无限的放大;也正是因为在我们整个学生干部的群体当中,有那么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同学们把这些瑕疵无限的放大,最后就演变成了学生看学生会只看到了那张白纸上的某一两个黑点。
——17 张一弛
官僚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我认为这是学生干部个人的问题,不能因为个别现象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学生干部。
但,也确实存在着学生工作者想为同学们办事,但限于能力等各方面的局限,没能做到的现象。毕竟大家都是学生,毕竟大家担任职务也都是只有一次,也需要锻炼。
当然,也确确实实存在官僚主义的现象,所以这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应当引以为戒的事实,不然也不会在网络上引起轰动,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注重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和办事能力,真正为同学们谋方便。
——17 杜彦欣
在做事上,我觉得更应该追求高效率,不拖沓。就比如,很多时候,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就不需要开;在会议上,能一句话强调的纪律就不需要反反复复地说,讲正事就讲正事,不要说东说西,非得要用一种过来人,老干部的语气说到“想当年,我们……”吧啦吧啦~当然,一些活跃气氛的幽默还是可以聊的。
——17 潘春妃
一次大型活动事后的收尾工作,涉及几个部门的时候,部长之间都不主动互相了解信息。组织结构再严谨,也没有意义,好比学生会内部的同学似乎清楚自己的事务,但是当外面的同学们真正来到这里提问,大家却总是感到迷茫。我认为对于一个有严谨结构的组织来说,管理不当消息滞塞,办事效率低下,也是官僚化的体现。
——17吴悠
学生会应该真正代表学生去争取正当利益,而不是沦为高校行政化的傀儡。当部长与干事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一个行政化浓厚的学生会自然不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学生会。不要让“官僚气”使你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丢掉了都属于你这个年龄段的棱角。
——17 辛苏潼
我们都反感的是学生干部的某些风气而非学生干部本身。但应该怎样在保持工作效率的同时克服个人自身的权力欲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以我自己一年的经历感受下来,我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的权利,只有非常多的事务,甚至会挤占我的个人时间。
——16周子昂
个人认为:大学不是社会,但它却是学生从成年到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在大学里,学生不仅应该学到专业知识,也应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某些学生干部“官僚化倾向”是浮躁、逐利的社会风气在校园中的反映,“不能苛求大学校园独立于社会之外,客观上也难以做到”。
——17 吕思璇
“学生会最大的问题
是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我感觉我身边非学生会里的同学,都对学生会不是很了解,相对的,大家对社团等平时举办活动多的机构关注较多。可能学生会的工作太单调,想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
——17 刘熙玉
学生会里的大多数学生干部并没有大家想象中有那么多的权利,也并没有享受过多的优待和特权,可能还需要比没有担任学生工作的同学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17 刘鹭玥
我觉得会让人感觉官僚风气的地方,还是工作中太脱离实际,与同学交流不够造成的。许多同学并不知道学生会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曾经碰到过班上同班的同学问我,敏达学报后面的积水为什么老是不退,学生会干了什么事。我当时是有点哭笑不得的。
——16周子昂
学生会很多部门的设计不是实用性优先的,部门冗余比人员冗余严重。大多数部门只向团委老师汇报工作,而与学生无关,这就是官僚作风最明显的表现。目前大部分大陆学校学生会并没有自主权,也没有能力为学生发声,只是老师们的工具。帮学院学校组织各种活动,顶在最前面干苦力,整理传达各种乱七八糟的材料,被老师们使唤来使唤去——这跟我以为的学生会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16 黄越
我校学生会曾经有人说过“办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老师喜欢”这样的话。究其根源,钱都是学校给的,每个部门分多少钱,部门说了不算,外联说了也不算,老师说了算。因此学生干部当然会拼尽全力办老师喜欢的活动,以争取第二年的经费增加。
至于活动学生喜不喜欢,不要紧,参加活动给通识学分,给素拓分,表面上还是热热闹闹一堆人参加。我想,从经费自主这里开展,是否能让学生的活动更贴近学生需求?
——16曹圆源
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组织。是的,这个可能是理想化的学生会定位我也支持,但我认为这有些问题,为什么呢?
1.学生的眼界和思想高度有限,特别是学生会成员大多也就刚进入大学涉世未深很多事情也是头一回接触。
2.学生本身的价值观问题,比如某些学生本身就不成熟,那么一昧追求自治是不妥当的,所以出现了指导老师。但是指导老师很容易成为指挥老师,这个对高年级和老师的尊重和敬畏来自于前面十几年读书时候积累下来的自以为的听从顺从。
——15何鑫
很多同学都会说“这个是部长让我干的,我觉得有问题,但是我必须听他的。”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会去和相关的同学了解情况,最终获得的信息,都是干事没有提出自己的想法,部长也没有给出自己的思路——也就是完全没有沟通。
而不沟通的原因,部长一般是因为自己做干事的时候ta的部长就没跟ta沟通过,ta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沟通。而干事则是因为对部长有着天然的“畏惧”而【不敢】沟通。然而,这一部分【不知】和【不敢】构成了我们现在对大部分【官僚风气】的想象的基础。
——06 张珺
文案来源 | 圆桌骑士
整理 | 林子凡
责任编辑 | 黄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