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商英专业社会实践小分队 | 赴南博,觅文物翻译之真章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18-07-28浏览次数:765


7月16 至19日南京审计大学校级重点团队——外国语学院商英专业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全面开放新格局下国内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的探究”为课题前往南京博物院开展文物翻译相关调研。



小组成员在南博历史馆发现了文物翻译缺失的重大问题,例如远古文明的资料基本没有相关翻译;在其他主题的展览中,许多出土文物仅有相关出土地的翻译,而缺失文物本身的介绍。


此外,历史馆文物翻译存在“望文生义”的现象。譬如在明清的吴越地区书画展览中,有一方印章,为白文。在印章中,字凹进者叫阴刻,红底白字,故称白文。翻译人员对于中国篆刻文化缺乏全面了解,将白文直译为“white character”,故而出现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位于历史馆与特展馆交接处的负一层,由实体展馆和网络虚拟馆构成,两者互为补充,共同表现中国古代文明。由于背景翻译和内容解说占比较大,数字馆内的解说翻译内容也因此相比其他馆较多一些。


尽管数字馆在翻译的全面性方面做得相当完美,但在翻译的准确性以及传达的完整性方面似乎仍有进步的空间。


例如“一箪食一瓢饮”是指虽然生活窘迫清贫,但依然要拥有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其对应的英文翻译是“With cooked rice in basket and a gourd of water, ……”,显然只传达了古语的字面含义,而未显示内在蕴含的儒家思想,与它本身想要传达的中国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差别。


此外,“宫闱燕居”是指皇室后宫闲居无事的情形,但该词的翻译却选择直接用拼音代替,翻成gongweiyanju,这显然是毫不负责任的糊差事了,完全无法传递任何意义。


除了部分文物翻译未能言尽其意,数字馆还存在英文翻译字体过小以及排版不合理等情况。由于英文字体大小不合适,排版不够人性化,在视觉上对外国游客造成影响,无法真正做到吸睛,导致文物的英文翻译遭到忽视。



小组成员将实践中的文物翻译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后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随后,小组成员来到了非遗馆,主要针对非遗馆中出现的英文翻译进行了研究。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对所有收录其中的传统技艺进行了讲解翻译,同时标明了对应的英文注解,这些注解使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组成员在研究文物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了非遗馆部分文物翻译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数字馆大致相似。


在非遗馆进行考察时,小组成员采访了其中一位制作面具的手工艺人。他向我们介绍,这些传统的手工制品深受外国游客的喜爱。为使更多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他还会简单地向他们介绍生旦净丑等相关知识。


他还提到,相关手工艺知识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翻译,有时一个简单的概念往往需要匹配极为复杂的英文解释。



博物馆文物作为先进文化的凝聚,见证了我国不同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研究价值。


文物翻译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起到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文物翻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直观性,翻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效果。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对于全面开放新格局下国内博物馆的国际传播能力产生了新的认识,有利于引发小组成员对于文物翻译事业的关注,促进中国文化走向全球。


新闻来源:团委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