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好时节,问卷适分发
——扬剧小队实践活动第一弹
姗姗来迟的梅雨迎接了扬剧小队的实践活动。经过详细的安排计划,我们扬剧小队于七月初正式开始了实践活动。
活动初期以收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为主,小组成员设计了被调查者与扬剧的相关问题,力求围绕小组扬剧生存现状与发展的主题进行基础资料收集。
问卷发放持续了两天,依据队员个人情况组成三组,分别在南京、扬州、镇江发放纸质版问卷,同时经由网络收集并整理线上问卷。
(冒着被保安赶的风险在德基广场发问卷)
南京地区朱家鑫、韦加旭同学以新街口、德基广场与南京审计大学为调查中心分发62份问卷。扬州地区尤岚欣、杜悦同学沿江都、扬大瘦西湖校区、扬州市中心、扬大农学院等人群密集、高校生聚集区,小商品市场、市一中及周边、江都商城、江都少年宫等学生聚集区共收集200份资料。
(扬大食堂内)
镇江地区尹心悦、王怡菡、刘佳宜同学沿着天润图文、苏宁广场、大市口地下商圈、京口少年宫、安博、肯德基、江科大、市图书馆、镇江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梦溪路、镇江市老年大学、大西路、伯先公园、苏宁广场、江苏大学路线,一路走一路分发。共计分发178份问卷。
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两日内共收集716份线上问卷,突破了纸质问卷的地域限制,完善了问卷的调查。
(热心的球友爷爷)
虽然连日阴雨绵绵,队员依然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除为实践研究收集资料,更多的是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据队员分享,分发问卷过程中有喜有忧,有愉悦也有尴尬。在如此的实践后也获得了些许的经验,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
在繁琐的实践过程中,更不应该忘记生活的乐趣:半梦半醒间品尝美味的镇江早茶,灯火昏黄下欣赏优雅的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
闷热的空气或是潮湿的雨季阻挡不了扬剧小队实践的热情,在所有成员的努力下,问卷调查初步完成,为后续跟进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祝扬剧小队社会实践进行顺利,为戏曲艺术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分明月一分剧,瘦西湖畔兼喜忧
——扬剧小队实践活动第二弹
7月3日,扬剧小分队8名成员赶赴扬州江都,开始为期三天的调查研究。基于两天内搜集的南京-扬州调查问卷的结果,针对扬州当地人与扬剧进行生活式的采访。
采访之旅自扬州的销金一锅子——瘦西湖开始。湖水粼粼打散了五亭桥的影子,倒映着湖岸一片青翠葳蕤,夏日的蝉声应和着梅雨的或潮湿或凉爽。
(风光始于瘦西湖)
有了几次收集问卷的经验,我们小队员已渐入佳境,不再如最初的胆怯稚嫩。走在扬州极美的风光里,我们就预定的扬剧与生活的主题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
在保洁阿姨的口中,扬剧陪伴他们成长,作为旧时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自是很受大家欢迎喜爱。不少65岁以上的老人会唱扬剧,50-65岁中老年人虽从小听到大,但大多也只会哼一两句,并不会唱完整的。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我们查阅文献,有记载扬州本地人也会听不懂扬剧,但是问到阿姨是否有这种情况,阿姨说其实大家基本都可以听得懂。也是这就是当年扬剧脍炙人口的原因,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却没有脱离生活。
(保洁阿姨接受采访)
临出瘦西湖,我们遇见了在无人处打太极拳的退休叔叔,他十分热情地告诉了我们很多不知道的扬剧的现实情况。在我们最初观念里,扬剧是戏台子上的艺术,但现在扬剧反而在农村进行火热,尤其是有红白事的时候,经常会请扬剧演员来演出,观众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小孩子,青年人和中年人很少。虽然也有扬剧在社区演出,但为数不多,并且大多在文昌路的大社区。
除了专业的扬剧团队,扬州也有很多非专业的扬剧票友,这些是扬剧融合扬州人生活的重要力量。叔叔表示,如果有扬剧艺术团进社区进校园,他愿意支持我们提出的采取众筹的方式,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文艺理智。而这个词,也是我们要证明的和不断追求的。
(退休叔叔发表个人看法)
采访活动进行的非常顺利,收集到的资料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不少是好消息,这令我们非常喜悦,但也有令我们担忧的地方。
采访到的叔叔阿姨都提出来扬剧艺术正在断层。这一辈人不觉,是因为会扬剧的老人们还在演绎和传续着扬剧的生命,可是到了下一辈,会扬剧的人少了,爱扬剧的人少了,扬剧的路该怎么走呢?他们都知道文化保育这个重要问题,但说起解决措施的时候,都沉默了。这也是我们坚持做这个项目的本心:我们希望能为扬剧艺术,以及延伸至戏曲艺术的传承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二十四桥仍在,玉人箫声仿佛穿越了时空。瘦西湖采访实在是喜忧掺半,喜是扬剧之火星星璀璨,忧的自是前途迷惘。在古城扬州穿行,树木葱茏引人深思。古墙斑驳的印记,沾染了夏日的青翠苍苔。愿扬剧艺术能带着原有的古朴面貌欣欣新生。
(扬州秀丽风光)
一天的辛苦自然是颇有收获,小队员们对于第二天扬剧艺术团的采访更加期待。感谢每一位被采访路人对于我们实践活动的积极支持配合,更要感谢为扬剧艺术传承延续努力的人们。
扬州很美,瘦西湖很美,扬剧艺术很美。都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不是得分那一分明月光给扬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