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仰“会师”,南审师生在会宁县开展多项红色实践活动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16-10-11浏览次数:1563

 

正值长征胜利80周年,南京审计大学以长征胜利为主题的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征澄”小分队辗转2000余公里,来到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甘肃省会宁县接受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馆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本次“会师”之旅的重要活动之一,8月10日上午,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与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

 

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胡炯涛、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党委书记谢刚、团队指导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代表、纪念馆工作人员等参加仪式。

 

 

该基地是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在省外建立的首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得到会宁县人大、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仪式开始后,全体人员庄严肃立、奏唱《国际歌》;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党委书记谢刚扶正纪念馆前花篮的缎带,全体人员向红军英烈三鞠躬以表缅怀;随后,杜永胜与谢刚分别代表馆校双方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书》上郑重签字,并为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内,于1986年红军长征胜利会师50周年大庆前夕建立,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历史丰碑,并致力于通过展示红军长征革命历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青少年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教育感染力。


此次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在甘肃会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旨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培育良好的理想信念提供坚实的平台,对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助推作用。

 

共建仪式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指出,三大红军主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石,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为后代留下“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长征英雄们用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和用生命创造的奋斗史,最终沉淀为一种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南审师生瞻仰文庙


杜永胜对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与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予极高期望,他强调,大学生们需在会师精神的感召下,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共同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好红色课堂。

 

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党委书记谢刚介绍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他热情洋溢地向全体人员介绍了南京审计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他明确指出,南京审计大学校训中的致公精神,以及澄园书院以橙色为主题色所喻意的活力、进取与长征精神具有相通之处。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下通识教育的有力推动,是该校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传统精神、深入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有力举措。

 

▲南京审计大学师生一行参观红军会师胜利景园

 

仪式结束后,南审师生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瞻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旧址。同学们纷纷表示,踏进会宁这片饱含历史沧桑的土地,心灵深处无不感慨万千;仰望会师塔,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在脑海浮现;聆听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历史无言,精神不朽”的意义;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新中国革命历程的曲折艰难和革命光荣胜利的来之不易,心中升腾起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由衷敬仰,更加坚定了继承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的信念。

 

▲南京审计大学师生一行参观瞻仰红军长征胜利旧址


 

 
老红军何德林的信仰、坚守和孝义

 

8月11日上午,南审师生一行来到红军长征老兵何德林家,拜访看望何德林老先生的遗孀和子女。进门以后,墙上一张大幅照片立即吸引了南审师生的眼球,那是一张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7年亲切接见红军老兵何德林的照片。

 


▲何老生前照片


老红军的二儿子何芳军自豪地给南审师生讲述了老人家的光荣的一生。何德林是江西省宁都县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受革命思想的熏陶,于1933年毅然报名参加红军。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何德林作战勇敢,革命立场坚定,忠诚老实,被提拔担任班长。193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带领下,随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身边战友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之下、也有人对革命前途产生动摇之时,何德林义无反顾地选择革命,跟随红军主力打过湘江继续长征。在随后的长征路上,四渡赤水、南攻乌江、佯攻贵阳、攻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何德林参加了大大小小百余次战斗。

 


▲学生党员聆听老兵遗属口述历史


在腊子口战役中,何德林胳膊负伤,这是他参军以来的第四次负伤。红军到达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时,他伤口发作无法继续前进。部队领导劝他就地养伤,并留下两名战士帮助他。第二天遇到国民党民团追赶,何德林为了不连累他人,把枪给了两名战士,让他们尽快追赶大部队,自己留下来对付追兵。国民党民团兵剥光了何德林的衣裤,见他伤势很重,并没有杀他。

 

时处9月下旬,黄土高原上已经寒意逼人,何德林坐在石头上饥、寒、病交迫,忍着疼痛和饥饿连走带爬前进,过了很长时间看到一家油坊,被好心的油倌搭救,身体逐渐恢复后帮“救命恩人”干活,后来迁到会宁县老君坡生活度日。1949年8月12日会宁县解放,县政府曾通知何德林参加革命工作,他认为自己不识字,搞不好革命工作就没有答应,继续留在当地做小买卖。

 


▲南审师生一行听老兵后人讲述长征历史

 

除了对于党和人民的忠诚之心以外,何德林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孝子,得知母亲健在的消息,他步行两百余公里到甘肃省甘谷县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回到江西老家,说服老母随他到会宁安度晚年。何老太太脾气倔,加之不适应会宁当地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说到动情处田宗琴老人潸然泪下

 

德林和妻子没少受委屈,为了让老母亲开心,夫妻俩没少费心思,何老太太在何德林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活到了92岁高龄。何德林的遗孀和子女在讲述那段历史时多次潸然泪下,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何德林一生为了革命事业背井离乡,一次次死里逃生,心中依然牢记革命不忘长征;为人本分、勤勤恳恳、忠诚党和国家,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这种精神正是长征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楷模。



▲师生一行与老兵遗属合影

 

 
信仰——力量与航灯

 

一位参加老红军寻访的同学感慨到,听红军后代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不仅让自己深入了解了长征历程,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使得自己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无数革命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安定生活。

 

据悉,南审师生还将在会宁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当地开展红军长征文物遗存的保护现状调研。

新闻来源:团委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