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劳动的意义——回归自主的生活实践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8-10浏览次数:1156

长期以来,劳动与我们的成长之间的关系,总有一些微妙:一方面,我们相信“劳动最光荣”;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购买劳动服务”的熟稔,似乎又使得劳动技能不再必要。然而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修家电、种菜养禽等内容,这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说“义务劳动课造福了九零后,和一些零零后,他们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有人说“劳动课的开设没有意义,纯属浪费时间”……近期,我校部分大一同学也将开展为期三周的线下劳动实践课,每周完成一课时的劳动。本期话题# 当劳动变成课程# 将围绕以上背景展开。



劳动生发于我们内在的需求


  我高中的劳动课正好春天,让我们在学校除草,然后我们前面一届的劳动课是秋天去附近的农田收割。感觉很新奇,然后就很有趣,当然,除草和打扫落叶同样都是劳动,但是就是这种和平时所碰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反而更刺激了那种兴趣感。
——21市营王博晗

  我们曾经有学生提出去食堂蛋糕房帮忙做蛋糕作为劳动课,然后顺便帮助工作人员销售,也算是对疫情期间住在学校里面的后勤人员的一种关心慰问。我们书院领导也非常非常支持。但是管理很不方便,而且当时是封校期间,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不一定有时间精力来教学生做蛋糕。后来也就算了。
——21汉文周祺

  我觉得劳动是生活本身得以运行的一种方式。然后有的劳动是为了保障生存(比如日常为全家做饭),有的劳动是提升生活质量(比如@21 汉文周祺提到的做蛋糕),可能后者会更有趣。
——06财管张珺

  我们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学校改造,我们体育课要去很远的地方搬石头回来,搬水泥,和水泥,拔草,有时候感觉不太像劳动,像工具人哈哈。
——21汉语言陈梦缘

  我记得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评论,说是我们不会做饭,所以有了外卖,我们这一代人,上有老下有小,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属于躺平的一代人。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我也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我觉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于劳动最独特的理解

——21法会李雅萍


异化的劳动会剥夺我们的劳动幸福感


  我其实不太认可“劳动是为了让身心愉悦”,它大多数时候就是一种责任吧。比如,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吃饭的人可能更在于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做饭的人则可能更容易被囿于每天琢磨吃什么、具体的反复的没有停歇的烹饪劳动的压力。
——06财管张珺

  没错,特别赞同,我在家就每天焦虑下一顿做什么。又不想重复率太高,但是又确实不知道做什么菜,但我家里人从来不担心这个。
——21汉国教赵娜

这一次的劳动课,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苦心费力的去安排人员分组写各种心得,还不如实际的劳动来的有意义。当把劳动变成一种书面上的或者一种强制安排,真的太像是一种形式主义上的东西。

——21汉语言 陈梦缘


  对我来说,我挺热爱劳动。比如帮家里拖地,搞卫生。这是因为这个劳动过程是有意义且会让我付出汗水有收获感。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形式,我就会很反感。比如明明可以几个人搞完的卫生,非要安排几十个人,时间不到不准回来。很反感很反感。甚至在高中的时候,周末早到教室的同学也没有自己的休闲时间,而要出去打扫几个小时卫生。落叶是捡不完的,可还是得假装捡落叶。

——21金融童彤


自愿自主的劳动能够令我们感到幸福


  我一直都觉得劳动很有意义,做家务打扫卫生整理东西把一切变得干净整洁会让我感到非常舒适,有很大的成就感。
——21汉语言陈梦缘

  家务劳动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不过至少在我成家之前我还是比较喜欢食堂。不只是劳动,是觉得和家人一起在家吃饭感觉更好,有家的温馨。
——17保险陈静

  当然我也很喜欢做甜点、做布艺手工这些有趣的劳动内容,只是这些劳动实际上能产生效用的对象只有我自己。
——06财管张珺

  自愿的劳动令我们感到幸福。我所理解的劳动应该是我自己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带上枷锁去劳动,这样的劳动只会给我沉重的负担。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他们的劳动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苦中有乐,因为他们的劳动是奔着美好的未来去的。


  我高中学做饭的时候,我爸爸对我讲,“学做饭以后也是做给别人吃”就会让我有种我的劳动是为了别人而服务,而不是让自己学一门生存的技能。确实在我劳动过后的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当我觉得我的劳动动机只是为了其他人而服务就显得我的劳动成就感不那么重要了。
— 21法会李雅萍

  我对劳动的理解就是我的权利来自于我的劳动,所以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里做家务,我都是基于一种“我做得越多,我行使自己权利的能力就越强”的期待。不过前提是劳动的成果是我自己可以支配的。


  今天讨论看下来感觉就是,大家对于私人领域的劳动都没啥意见,比如自己家;但是公共劳动的话就会有比较多的不适应。我不知道这个差别主要是基于什么原因,是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分配给自己无法掌握的对象?
——06财管张珺

  我觉得很少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公共活动形式。私人领域能自己支配,而且形式可以灵活变动,不想做的时候可以放手不做;公共劳动的形式要考虑所有人,不能因为个体意愿放弃整个活动进度,所以大家会不适应吧。

  我觉得劳动是需要我们自愿去劳作才会收获相应的经验。首先,你得先去尝试参与劳动,如果在劳动前就放弃了或者对劳动产生反感情绪,是无法真正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的。所以,我觉得进行义务劳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参与者对劳动的态度,当你能沉浸在劳动的过程中,那我相信你一定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另一方面,公共劳动带来成就感取决于组织者是否考虑到要给予参与者成就感。虽然公共劳动的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它有没有被好好计划,参与者还是能看出来的。

——21会计丹增德钦


  劳动和不劳动肯定是不一样的。付出了总会得到收获的,只是收获的物质与精神方面不同罢了。有时候我们付出后换来的只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而不是金钱与物质,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我们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本能。有时候我们付出后换来的是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同时会失出一些的教训或面对挫折的能力。一次教训这里指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磨炼与收获,就比如去做兼职,有的特别轻松的兼职参与了虽然有报酬,但远不如一些需要自己投入很高精力(或者有些碰壁)的兼职所带来的收获要高。劳动,勤劳能动。多劳多得,多动多得。所以劳动还是会让自己有所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收获,还有精神的洗礼。
——21金融童彤

  我所属的这代人是在“劳动最光荣”的口号里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很积极地参与各种公共劳动,越是“脏”的工作会越愿意去做,比如小学时候会主动维护班里的“卫生角”(就是放打扫工具、垃圾桶的角落),但是当时我妈就很不以为然。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我有一次在作文里写了对于城市清洁工的崇敬之情,然后我妈就认为我是想长大以后扫大街,十分没有出息。那是我有印象的最早的一次代际价值观冲突,但是后来我又觉得,可能我妈主要是觉得我傻,一个“荣誉感”就能“忽悠”我去干活儿了。


  所以我自己的观察是,在比较主流的社会价值观里,其实还是更认可“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然后会在实际生活里把“劳动”本身视作为一种“低人一等”的标志。可能是这样的大环境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06财管张珺


大学生劳动应回归自主的生活实践


  我认为劳动课存在的意义至少是教会我们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实际意义的劳动技能,比如烹饪。而不是制造一些摆拍的结果还让人厌恶。最后不是倡导劳动而是让人讨厌劳动。
——21市营王博晗

  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活是丰富了很多,处于大学之中,我们更像是处于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居所,我们能把自己的“小家”打扫妥当就可以了。而学校劳动课打扫的地方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大街,我是感觉这个和将来的生活有一定脱节的


  其次,如果是像打扫大街那样的话,代入志愿者的身份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就比如有些城市打扫大街的除了环卫工人,还有一些志愿者,但他们都是能得到打扫用具的保障的,而学校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打扫用具,就比如我们班的,没有打扫用具只能买一些一次性手套和垃圾袋,简单捡拾一下垃圾。这也导致我们的劳动课特别水,我们也无法得到任何锻炼,除了早起在包干区傻站半个小时之外没有任何能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了。


  最后,就我们学校而言,劳动的形式属实有些单调。
——21工程管理王子瑞

  @21工程管理王子瑞 我觉得校园是大家所分享的公共场所,每个人能参与到维护这个场所的其中一部分劳动中,是合理的。另外我感觉你对“扫大街”也会存在我前面所说到过的对于某种类型的劳动的歧视。当然,课程管理者下达任务的同时,劳动工具跟不上趟,确实是有问题的。
——06财管张珺

  在我看来,我们可能就不需要过多的去鼓励“劳动最光荣”这种说法,劳动他更多的是要是一种能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事情吧。如果把一个事情抬的太高,反而实行的效果就可能越差?


  可能每个人感觉不一样,像洗碗,擦桌子,扫地这种简单的劳动,我做完之后也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特别是年前要把整间屋子全部大扫除一边,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去做的,做完瘫在那里真的身心愉悦。

——21汉语言陈梦缘


责任编辑丨祁博文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