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不止“名媛”,我们都在想像另外的生活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20-10-18浏览次数:1431

#财富包装:朋友圈的形象管理#

10月12日,一篇题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成为不少微信群的谈资。衍生的话题“上海名媛群”、“如何看待拼单式假名媛”、“名媛拼团衍生文案”也在微博热搜上挂了一天。很快,男版“名媛”也被曝光,付钱进群,每天群主都会发布豪车、手表、高档酒店等照片,供群成员发朋友圈用。一些群主甚至会提供配套的文案。本期圆桌话题#财富包装:朋友圈的形象管理#将以此背景展开。

让我们来看看圆桌公民的发言吧。


过度自我包装,让朋友圈充斥算计

 

在朋友圈对自己进行财富包装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个人形象投资,按照流量来源到个人印象再到价值体现的流量逻辑,财富包装会让一个人看起来更加受欢迎,这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一些人把微信当做聊天的工具,也有人把朋友圈当作广告宣传的一个平台,但往往越发广告越没有人气,一发生活场景就马上有人点赞。这说明社交和做广告都不是微信/朋友圈的核心用途,而在于打造微信好友对我们的个人印象。

——19 国贸 包云刚 

 

“财富包装”中,买卖双方都能从中获利,促进产业生成。此类交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卖方以入会费牟利,并且持续扩大其会员规模。买方通过财富包装也能在社交场上获取利益,根据供求关系原理,一拍即合。

——13 CGA 刘佳凌 

 

名媛圈一文也能看到,一些人对朋友圈进行包装是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与攀比心,但也有另一些人正是抓住了某些人爱慕虚荣、从众的心理,在进行包装的同时直播卖货,借此机会小赚一笔。看似繁华热闹的包装背后,其实隐藏了许多算计与操控。

——20法学(监察方向)范香言

 

朋友圈本来应该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但是名媛圈这个事,朋友圈从自我呈现变成了炫耀性呈现,朋友圈成为秀优越感,营造品味的地方。

——19 工管 程洁

管理自我形象,创造更多机会

对我来说,社交平台的形象管理需要三个点:正面,定位人设,不参与敏感话题的专业发展。在内容创作上,我更倾向于选择不带有攻击倾向的内容,更多带有包容性的表现可能我更倾向于:在向优秀的形象不断发展的咸鱼调侃类吧。这个观点方向具有多样性,个人有个人的不同,不必强求

名媛与职场精英,两者的差距就是在能力的不同。当然,有些“职场精英”也不是很行,有些名媛也不是虚假的。在这次的讨论中我暂时将他们这类人先排除从更直白的角度来单位。比起名媛的虚假,职场精英的能力,专业性,发展性都是实打实的职场精英的职场工作能力对得起他们包装的形象。再者言之,仪容仪表本身也是一种学问。化妆师,设计师,模特都有各自的要求与领域需要,形象包装确实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的市场要求。只有学会包装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20会计王文骏 

 

每个人对于互联网形象的管理也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形象塑造方式也与具体的社交软件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但是在封闭且人际关系密切的平台上我们往往倾向于传达正能量的形象,把一些负能量或者吐槽放在相对开放或者不密切的平台上。
微博微信QQ是规模最大的三个平台。微信属于社交关系最为密切的平台,在目前的人生阶段我个人一般较少发布朋友圈,但绝对不会发布负能量信息,我认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其微信朋友圈的塑造习惯。即使我发布朋友圈也会字斟句酌,并且挑选审美水平较高的内容或图片。微博属于开放式社交,可以进行一定的吐槽,基于微博信息繁杂的特点,也可以通过转发表明自己的态度。QQ属于半放弃的社交平台,不需要刻意的管理。

——13 CGA 刘佳凌 

共享“财富包装”,满足虚荣无可厚非

财富包装体现的是满足个人虚荣心的市场需求,核心问题在于对于财富拥有者不正确、不适度的羡慕。个人认为,对于财富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财经的发展恰恰证明趋利的人性是合理存在的。但是,对财富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能力认识应匹配。

当然,还可以推测的说,财富包装的思维起源就是共享经济。在个人拥有资源逐渐减少的未来,共享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可能受此启发的财务包装,或许也可以算是一种共享经济。财富包装行为上符合共享的理论,但从社会风气的引导上确实存在不利影响,也启发人对于共享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20会计王文骏

 

上面聊了很多关于包装,社交网络里存在几种驱动力:荣誉、利益、关系、事件、地域、兴趣,刚才提到的包装炫耀攀比等关键词都属于荣誉这项驱动力,通过塑造某一种形象以超越他人或获得认可/社会地位,这是一种情感诉求。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从来都没有脱离这些诉求,想想我们玩游戏时关注的排行榜、更换头像时的微妙心理,不都是在传递自己的形象么?至于刚才楼上提到的真假格调,在我看来只是换了不同的媒介,因此炫耀心理不足以被批判。

——03 金融 林芸菲 

 

那个公众号文章也有一点抨击女性的意味在。但就像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可能缺面包,但是他们也同样渴望冰淇淋。有时候这些倒也不必上升到社会问题、拜金、男女矛盾、pua之类的 可能只是平凡人的公主梦罢了, 也算合情合理。大可不必这么抨击她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18国贸 张久森

 

我想到之前有品牌做那个“衣二三”,就是大牌衣服试穿 ,给年轻人尝试自我用的。 我觉得如果有经济能力的话还是可以尝试一下。

——11心理凌玖

追逐消费符号,扮演想象的“上层人” 

 假如我是名媛群事件的当事人,可能我会有这些考量:第一,我心中上流社会人士的举止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我付费加群是能接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群体还是只能继续接触同道中人;第三,我期望通过社交圈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能不能这么猜测,她们最初加群的目的是想通过模仿(想象中的)上流社会人士的生活方式以拿到这个圈子的入场券,之后的发圈则是为了传递新形象,前者主要是利益驱动,后者是荣誉驱动

——03 金融 林芸菲 

 

我觉得一切被称为格调的东西,都是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用以区别身份的标签,很难说什么是真格调,什么是假格调。但凡一种个人品质或者生活方式,被拿出来标榜格调,以强调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它就已经是挺假的东西了。

——06财管张珺 

 


这个社会确实存在金字塔结构,顶端可能是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阶层,与其说这个事件中的人物在自我包装,不如说他们是在模仿想象中的上层人士的行为。

——03 金融 林芸菲 


所以名媛圈就是想借助消费这种低门槛行为,来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至于这个目的,放在这个案例里是择偶,如果放在别的案例里,就是以小博大,是一种商业冒险。比如我会想我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说有个推销员花了几乎自己的全部积蓄买了一套高级西装,然后走进一个高级场所,获得第一桶金,最后走向人生巅峰。

——06财管张珺 

 

《格调》本书里有一句话 每个人都不想扮演自己 中层上层向往顶层 顶层努力把自己装作普通人消费不能实现阶层跃迁 但消费奢侈品在中国是最快速便捷的扮演上层的方式这就是通过炫耀性消费彰显自己身份的办法 在中国只要买物质上的或服务上的奢侈品就能算炫耀性消费 但在阶级更加固化的地方炫耀性消费更加隐形和难以实现那是积累下来的教育、社会声望、关系网络、更封闭的圈层以及成本更高更难以融入的各种活动能够实现阶层跨越的话 一时制度要有途径 二是确定一个人的阶层是要看生产什么价值而非消费什么价格 所有他要进入那个层次 只需要在消费上能够满足那个阶层的格调而且他也进不去再上一层了 毕竟顶层是不需要名牌的 他们的格调是装成普通人

——11心理凌玖




责任编辑|廖舒旖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