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选秀时代,我们的真情实感是如何消费的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20-05-31浏览次数:1227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出现,不仅一改大陆音乐市场被港台歌手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也开启了中国大陆的选秀时代。在这档节目里,观众以短信投票参与决定选手去留冠军归属,这样的赛制标志着大陆消费者第一次进入到造星工业的生产流程当中。至于近几年,选秀几乎占据了娱乐的半壁江山,从《偶像练习生》、《火箭少女101》到当下热播的《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都遵循着以打造新时代女团的名义,赚足观众的眼球与资本的青睐。在这些节目中,观众面对着众多的“练习生”,通过投票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一步步推动他们晋级并最终出道。本期圆桌#选秀,谁在选,谁是秀?#将以此为背景展开。一起来看看圆桌骑士们的发言吧。


1.偶像成为职业,也成为商品

 

我觉得作为一名练习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但是可能获得的收益却远远不及付出,极不划算,退一步讲,就算成为了偶像,也有很大的社会压力,被大家监督着一举一动,不像别的行业一样自由。

  

金钱收益和各种自由隐私比起来的话,我更重视自由。最近有个新闻王一博的私生饭在其车上装跟踪器,导致明星本人发声求放过。还有最近大火的青你2,各个练习生火了之后隐私也被逐渐爆料。与其在互联网上大众的审判下做一个“赤裸”的人,不如选择一份更踏实的工作,至少可以在保证自己隐私的情况下,赚取一些值得我努力的收益。

 -----19信用尚国风

 

(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这个行业跟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广播)的明星生产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了。虽然我觉得粉丝好像作为“韭菜”是要付出很多东西,但我常常觉得偶像才是最惨最没有话语权的。有的话有的事公司不让说不让做,有的话有的事是粉丝不让说不让做,完全是资本和市场角力的一个中介。感觉他们的收入就是个中介费。 

---06财管张珺 

 

偶像其实有一部分表达的自由,但是一次两次,绝对是起不到他想要的作用的。而且被多方解读是必然的一个结果。粉丝和路人和对他没有好感的人看同一句话是绝对有不同的解读的。

----11计算机顾晓雯 

 

偶像就是卖人设,把自己的形象甚至私生活让渡出去,变成粉丝所消费商品的基础材料。

---16新传林子禹 

 

偶像本身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我的招牌和门面,是我自尊的投射。

--06财管张珺

 

 

2:从追星到造星,粉丝也在进化

 

追星确实有改变我看事情的角度…因为追星也认识了一些行业内的朋友,比如综艺节目的剪辑师,执行导演和艺人宣发,关于粉丝,艺人,公司三方之间的关系,我的观点变化还挺大的:没有追星的时候,觉得很多事情是粉丝自己做的无用功,自己追星了以后发现其实这些都是各方面要求粉丝去做的,这些数据确确实实是合作方都要看的东西,然后后来又觉得资本按头啊,公司不做人啊,但是后来认识一些行业内的朋友就发现,就是每一个环节其实大家都很无奈,你没有办法确定到具体的问题出在哪里。

---11计算机顾晓雯 

 

 我是觉得长期在饭圈里面会陷入一种“不断重复同一种观点”的情况,那么最后粉丝们就会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就是真理,饭圈外的声音就会自动被屏蔽了。

---16金融田香雪 

 

选秀节目的饭圈和一般明星的饭圈结构也不太一样,需要经常做数据,空瓶,还有线下的应援,去年做过几次,太累了真的受不了 

 ---18工商管理李雪琪  

 

我对国内的偶像公司感觉很不爽的一点就是,他们把很多应该公司做的事情让粉丝做了,粉丝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免费给他们打工,同时,他们也就给粉丝让渡了更多的权力。

---11计算机顾晓雯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大粉在超话引导粉丝去集体做一件事,一般情况下,粉丝也会默认粉头跟工作室保持联系,所以就有了粉丝行为上升正主的可能性。

--18会计王子豫 

 

有很多小粉丝,我觉得其实根本粉的不是艺人,是大粉塑造出来的形象,偶像本人在他们眼里甚至都是模糊不清的,大粉的言行反而对他们影响更大。 

---11计算机顾晓雯 

 

所以如果粉丝觉得这个时间精力金钱花的很值的话,外人其实是没必要多嘴的,除非影响到了公共秩序

---18财管王世妮 

 

粉丝做公益在偶像身上算上一部分我觉得是合理的,毕竟因为有他我才会去做公益的呀,我追星做的好几项公益都是写的他的名字   

---11计算机顾晓雯 

 

3.作为商业模式,偶像消费何以盈利


转评赞这些不花钱的指标,对品牌方:提高市场声量,有更多人参与,而且送上热搜会吸引路人。对idol:证明粉丝量和粉丝忠诚度。比如一个粉丝刷一百条,虽然只有一个粉丝,但这是相当核心的粉丝,他能做数据就能打钱。

---16市场营销曹圆源 

 

所以现在不止看量了,还看人头数,人头鉴活粉数量,然而粉丝切小号充人头,又是恶性循环。 

---18工商管理李雪琪 

 

粉丝我不太懂,但套一下用户分析市场分析可能是一个分析视角:要有营收就是俩件事,拉新和促活。拉新由草数据的人搞,刷曝光争路人盘,其实就是在抢市场现有的的注意力资本。促活就是提纯啊洗啊虐啊固粉啊啥的,增加黏性,筛选花钱花大钱的人。

 ---11心理赵梦玖 

 

虽然这个生意是很赚啦,但是我还是觉得对普通人没有太大意义…氪金干活的快感有多少是自己真心想的又有多少是饭圈洗脑概念灌输给你的呢?

---16金融田香雪 

 

我觉得现在这种模式不应该叫偶像化饭圈化…应该叫流量化。我有的时候觉得这就是竭泽而渔,这个小水塘子没水了就换一个水塘子。

---11计算机顾晓雯 

 

因为如果专注c端变现的话,资本方并不需要那么多流量,但是如果是针对b端,那就是交割流量,期途径无非是注水又脱水。 

---16新传林子禹 

 

品牌方和明星是互惠互利的,品牌方通过明星促进产品销量是永远有需求的,明星也可以通过代言来证明商业价值。

---16市场营销曹圆源 

 

其实我觉得,明星流量化是因为消费升级。人们不再会因为明星贴个照片在包装上就会去购买,而是需要一些促进购买的动机。此时诞生了两种职业,网红和idol。网红的作用是向粉丝更详细地介绍产品的优势。idol的作用则比如粉丝为选秀的小姐姐投票,证明自己idol的商业价值等等。

---16市场营销曹圆源 

 

@曹圆源,首先,网红和idol的定义是什么很不清楚,这俩是不是能互相比较的概念?另外这俩身份和带货主体又是什么关系?

第二,这个话题本身的主体就很混淆,消费升级是消费者(或者说社会学家或国家)的视角,需要促进购买的动机是商家品牌方的视角,两种职业是KOC(KOL?)的视角,那后两者再怎么鼓揪,和消费升不升级的也没啥关系。再说他们也不在乎消费者升啥级,只要能指哪打哪地跟着花钱就行了。

第三,如果要说消费升级,就要比较的是,谁,之前的消费结构是什么样,现在的消费结构是什么样,为什么这种改变体现了从低层次消费向高层次的发展变化。我认为可以说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多样,但并不能说网红爱豆以致直播带货这种形式的火爆是因为消费升级。

我认为的消费升级是人们更理性地购物,不再是面子消费,而是转而购买贴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11心理赵梦玖 

 

@11心理赵梦玖,我是单纯从品牌方的营销投入角度的说。我指的网红是kol,不是直播卖东西,是通过图文和短视频更详细地介绍商品的特点和卖点。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电视广告就选择购买某样商品,对传统广告失去信任,kol让消费者更深刻地了解产品,从而因为产品优势,因为自身需求购买,而不是因为品牌购买而idol和kol是不同的,人们被kol吸引购买某样产品往往是觉得自己需要,而为了idol购买则是因为想为了idol花钱。当然,过去十年张大奕李佳琦这类的网红蚕食了明星的市场,未来十年,kol的效应也会减弱,koc的作用更强。从去年开始,伴随小红书大量内容造假,消费者对kol的信任减弱,开始更相信自己的朋友圈。

 ---16市场营销曹圆源 

 

4.始终警惕人的异化

 

我认为资本和粉丝共同在操纵偶像。偶像很多时候是粉丝理想的一种投射,正如肖战,因为其人设是“清清白白打工仔”,因此其粉丝之所以否认肖战背后的资本推手,有一定原因是不愿意承认他们对肖战想象的破灭。  

资本给了“素人”进入娱乐圈的机会,而粉丝用想象给偶像们加上了光环。同时由于职粉的存在,粉丝和资本进行合作,打造出很多人设和洗脑包,对普通粉丝进行固粉。之后告诉粉丝们“哥哥/姐姐在公司受到排挤要我们努力帮他翻身”,开始割韭菜。

——18方子衿 

 

所以梳理一下这个链条就是,资本想要割韭菜,而只有认知水平相对低、服从性相对高的用户,才可能成为被割的对象,而这样的对象,不是零星几个能满足资本方的盈利欲望的,而是要以百万千万计。  

如果大家默认粉丝和爱豆是绑定的,其中一方可以为另一方负责or代表,那大家也自然可以把粉丝及其爱豆的行为视为利益一致的同谋。 

——06财管张珺

 

 好的坏的我们能看到的东西都不多,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偶像付出的东西很多,我们也看不太到,只能说目前这种追星模式我觉得对偶像本人和粉丝群体都是消耗。 

---11计算机顾晓雯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所谓“饭圈”的戾气,因为我本来没追过星,搞了青才大开眼界:原来粉丝可以这么疯的……我当时搞的是青C李汶翰,有次不知道为什么和陈立农的粉丝掐了起来,微博上一片腥风血雨,人肉、黑词条、屠广场,甚至还用丑图P遗照、给正主发恐怖图片的私信等等,规模之大令人咋舌。后来我才知道有种叫“职黑”(职业黑粉)的群体,他们会在豆瓣这种可匿名的网络社区制造黑料、捕风捉影造谣,这样在赛时就给很多练习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豆瓣有个“拉踩小组”,我也是从那里知道了代拍、职黑、职粉、黄牛,这些都是网络追星行为流量带来的商业价值。存在即合理,我不能否认这些职业,但凭借造谣挑事,让粉丝前来澄清控评甚至做出言语失当的行为,他们从中牟取热度暴利,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而且很多追星族是未成年,可能缺乏一定的判断力,感觉如果再不整顿,饭圈在其他人眼里始终就是“无脑互撕”的印象。

----18ACCA厉爽 

 

我觉得饭圈主要是粉丝和粉丝的互动形成的,而不是粉丝和偶像的互动。

---06财管张珺 

 

感觉有一些负面粉丝的凝聚力,是靠相互认同形成的,就大家处在这种环境之中,周围的人都认同这个事情是对的,慢慢的你也认同这样是对的,外界给粉丝们洗脑,粉丝之间也在互相洗脑、加强某种极端化。

---18方子衿 

 

 

 

责任编辑|廖舒旖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