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12-13浏览次数:1162

1937年的1213日,侵华日军攻占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实施了长达四十多天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约30万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

 

20142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每年12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日本帝国主义施行霸权的恶劣行径数不胜数,而南京大屠杀必然是这本罪恶之书上,最残酷最惨烈的一页

 

南审青年圆桌话题之#面对帝国主义霸权政治,我们的人性何去何从#1213日下午2点开局,吸引了202圆桌骑士前来参加讨论。

今天,南青君将大家的发言整理如下。

 

    强权铁蹄背后是争霸野心的无限膨胀  

我认为强权政治在实质上体现的是某些国家在自己的时代雄霸一方的政治野心,这种野心,与那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以及经济形态有关,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充满战斗历史,一个崇尚权力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讲,这种世人眼中的“强权政治”,不过是他们追随时代,完成使命,履行责任的方式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无可厚非。

 

不过,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一个度,适度的强硬,是展现该民族的血性与骨气,过分刚硬,则会变得没有人性,唯利是图,遭人唾弃。世界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世界,也不是哪一个民族的世界。所谓存在即是合理,既然发展至今,地球成了几百个国家组成的集体,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求和平共处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到处挑起事端——这就不仅是强权政治,而是霸权主义。两者有共同点,但范畴不同。

 

——17牛生生

 

18629月,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国会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强权政治这一原则。从凡尔赛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联合国设立五常席位,按照国家实力划分话语权,这本身就是强权政治的一种弱化体现。强权政治崇尚的是强权即真理、弱国无外交的原则,实际上是将中小国家排斥在国际政治之外,践踏了他们的国家主权和尊严。但我觉得它和霸权主义又有些不同,比如当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武装介入、经济打压,目的是控制内政、扩大自己统治地位,这就体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定程度上会激励主权国家为了谋求更多话语权而发展自己,那么是利益至上还是求同存异,我觉得这个是区分霸权和强权的区别。

 

——16褚欣欣

 

    南京大屠杀与我何关?

 

       关于人性的认识与反思    

来南京之前,我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只局限于书本。直到去年来到了南京,第一次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的时候听到的鸣笛,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听到警钟就会驻足默哀,路上的车辆也会停下鸣笛。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所感受不到的,正是处在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中,让我开始去思考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通过更加深入的了解南京大屠杀,开始思考人性在这之间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人性中自有的一种利己自私,但从自我出发的属性是人人皆有的。我觉得人性的弱点也因于此,因为始终无法彻底脱离这个观念,要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很多人会在这一点上被击垮。另一方面,人性中最坚韧的部分我认为是那一份崇高的善良,也正是弱化了上述弱点里的“自我”,所以能有更多更广的角度去思考他人,持有利他为他的这种观念。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性中善良是最可贵的也是最不易的。

 

——16何嘉明

 

去过一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纪念馆最后的一个角落,有一个12水滴的展区,寓示着80年前30多万同胞在六个星期内,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永远消失,昭示了日军惨无人性的罪恶行径。

 

很多人觉得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兽性将其人性洗刷地一干二净,但我认为日军侵华的行径恰是人性弱点的暴露。日本人对中国史研究后认为,对待汉民族只要使用屠杀威吓就可以征服,并成为驯顺的奴仆。这种倨傲与侵略性的推测与预谋本身就令人不耻。日本人居于狭隘且资源匮乏的国土,且长期被灌输以军国思想,士兵们则有着“自杀式战斗”理念,恶劣的作战环境更容易激起其残忍,暴虐的病态心理与行为。因而这场战争,日军将民族的劣性与人性的弱点展现地一览无余。

 

——16佟羽蔚

 

 

我认为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之前抱有的想法是:当时的中国人是低人一等的。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此时的中国则是贫穷和落后。优越感让他们毫无羞愧、理所当然。

 

——15罗洁

 

我认为人性是一个内涵很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美好”“良知”“德性”,也包含着“愚蠢”“懒惰”“麻木”……它们很真实地存在于人性之中,也在不同的环境里被“养育”着。也就是因为这样,那些在善的环境里作恶的人,令人发指而唾弃;而那些在恶的环境里依然为善的人,就会变成暗夜里的一豆火光。

 

——06张珺

 

前几年有个大新闻事件,出海的水手自相残杀,勾心斗角,相互背叛,人性的恶淋漓尽致,而他们本来不过是为了赚些钱的普通人,曾关注过这个新闻及相关电影纪实,据讲在某种逼仄狂热的环境下,人性的恶面会被激发。

 

——17姚夭夭

 

群体的掩盖给个人带来一种误解,自己的罪行被极大地缩小了,自己只是这个群体中极普通的一分子,从而纵容着自己的行为。

 

——16佟羽蔚

 

如果一个士兵在屠杀时感到痛苦和内疚,那么他是不可能继续屠戮,继而享受“比比谁的刀更快”的,当他们真的这么做的时候,除了这么做理所当然,我觉得没有其他理由。

 

 

指挥官为了谋求国家兴盛发动战争,这是他们接受的教育;长官为了胜利要杀死敌方士兵,合情;士兵开始杀普通的青壮年,中国人全民皆兵,ta有威胁;杀老人、妇孺,皇国血统最高贵,清除卑劣的血统;奸淫掳掠、以此为乐,到这个地步时,他是真的相信自己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了,在他看来这就不是恶。

 

 

一旦一个群体为了所谓的某种理想,开始崇尚暴力和杀戮,蔑视秩序和生命,那他们无论多么骇人听闻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我相信,如果不是日本人,不是纳粹,哪怕是中国人,在侵略他人的战争中也会变得丑陋——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例子不是没有。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人性无关Ta的血液,而是极大地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16褚欣欣

 

 

我认为人性这个东西是定义在个人上的,环境“养育”着人性,也在很多时刻能凸显人性。最近刘鑫江歌案开庭,日本警方的录音向刘鑫砸了个实捶,她的确锁门了,具体细节大家应该都知道就不说,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这样做,江歌妈妈也说了“歌儿没有伟大到牺牲自己的生命”,戳中网友神经的就是刘鑫事后的冷漠,甚至恶毒的嘴脸。这时候我看到了人性的一个弱点,要直视自己的软弱丑恶自私之处然后克服它,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了,被教育和舆论逼迫着最多做到伪君子,于是刘鑫逃避,躲闪,伪造。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否认自己的软弱自私之处,而是否能去思考 去反省自我存在的人性的弱点并且克服,才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16杜卓燃

 

 

关于人性,我想到了美国作家斯蒂芬·平克的一本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用来表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暴力与恶行发生的次数正在显著减少。无论是战争还是强奸、家暴、虐待动物等社会问题在当代都发生了实质性减少。在无数次的反思过程中“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这个“一”正在不断的向“零”前进,虽然也许永远都不会到达,人性的确是在慢慢进步的。

 

——17刘熙玉

 

 

  回望战争,要警惕“无知之恶” 

 

无知的军官谋划暴行。

无知的士兵被利用。

有的人在回忆时讲,杀人是有快感,在这种畅快淋漓的放纵和残虐他人凌驾感的中丧失良知和理性。 

想搞霸权,想高人一等,试图凌驾他人,也是人性残忍的一部分吧。

 

——17王晋鲁

 

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这本书里,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艾希曼是纳粹前官员,“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伦特在这部著作中分析艾希曼作恶动机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艾希曼除了不遗余力地追求升迁发迹,他根本就没有别的动机……用大白话说:‘他只是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思考注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罪犯。而‘不思考’跟愚蠢完全是两回事。”

 

 

在一个“作恶”的大环境下的时候,我们今天视角中的那些作恶的个体,恰恰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恶”。那么我们所谓“良知”的前提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思考”,是“知识”,我们今天所建立的很多道德和伦理,其实最基础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理性认识。今天圆桌的讨论,我个人希望能看到大家探讨的一点就在于,通过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烈的民族悲剧,我们应当如何意识到根植于我们自身的“无知之恶”?一个自认为理性、理智的个体,能保持这份品质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说得再近一些,那些作恶的人,打个比方,小学校园里的霸凌者,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作恶,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是错的”“这是恶行”。

 

——06张珺

 

 

中日主流学界观点都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区别在于,普通日本人不太关心这段历史,甚至不知道这段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则是重点。这是历史教育的侧重决定的。 正如之前提到无知是恶,德国的历史观则要比日本要很多。

 

——16徐忆文

 

 

关于平庸之恶,我想到了房龙在《宽容》中的一句话:人们不宽容的原因在于恐惧。我觉得想考虑那些恶人的做法还必须加上当时的大环境。二战中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基本上都处在一种逐渐大众化的疯狂之中,而此时特立独行的人是很危险的,就算是有良知的人也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不宽容。二战时的德国国民教育程度相当高,有良心的逃亡海外的德国人也相当多。但还有一些没有能力逃出这个逐渐疯狂的国家的人,也只能选择追逐大流来保护自己,不然也许明天被抓走的人就是他们自己。还有一句话叫法不责众,当这种恶变成群体性行为时,那些高素质者也就为了自己的安全感而自愿成了“乌合之众。”

 

——17刘熙玉

 

 

我觉得无论是日军的暴行,还是刚才提到的校园霸凌,其实都是对受害者人格上的贬低,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是存在某种不平等,施暴者的内心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关于校园霸凌,一个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男生因为所谓“娘”而遭遇言语、身体上的暴力,这种霸凌现象在更深层次所反映的其实是性别上的不平等和整个社会对差异、多元的不认可。男性在刻板印象中拥有着诸多“支配性男性气质”,因此当某些男孩子表现出“娘娘腔”、“阴柔”等违背刻板印象和世俗定义的特质时,就会被看不起,因而遭到言语、行为上的暴力。我觉得,这些深层的不平等是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的很重要的原因。

 

——16孙文轩

 

 

   

 

  展望未来,青年须响应时代的召唤   

 

如果说我们从最开始就能够意识到大家虽然存在差异但是生而平等、应当去尊重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并且能做到知行合一,很多的暴行或是霸凌应该也就不会发生。而要解决这些不平等,应该也需要制度设计、经济发展和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合力吧。

 

——16孙文轩

 

 

作为一个南京人,在这样的日子里,是五味杂陈的。看见国家公祭日里,大家如此这般,也许南京暂停了一分钟,但是中国人前进了很多。很多人觉得国人素质差,但是在空间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看到的图,看到的视频还不足以说明人性在打磨与认知中提升了嘛?铭记历史,愿伤痛抚慰;展望未来,望世界和平。

 

——15田钟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有各自的特点,我们父母一代正好乘着改革开放头波浪潮,那些“下海”的,都金银满钵。而爷爷奶奶那代,个体小农户,农业合作社,进城,就是他们的标签。那我们呢,我们这一代,到而立之年,正好赶上两个一百年,全面小康最后一步,以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情况下,我们要何去何从?

 

作为当代大学生,从历史使命来说,我们应该作为中坚力量,但是,我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现在中国每年以800w+的速度输送大学生,在这个群体中,我想,有多少人是真的有满腔热血,一心报国?这个时代崇尚自由,追求真我,很多我接触到的人都非常随性,他们追求自己所热爱的,活得潇洒。我自己也觉得这确实是一种我所向往的境界。

我机械地将这种状态与老庄思想挂钩。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这的确在某种程度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不知为何,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责任,甚至不亚于五四运动中那批青年的重任。这份重任,叫我们如何承担,我们又该怎样从已有的心态转变到时代所需的模样。

 

——17牛生生

 

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场侵略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比灾难更可怕的,是灾难过后我们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总结这场灾难的根源。

 

我们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按理说,当时已经充分进行了工业革命的日本,在文明层次上已经高于当时的中国文明,然而本质上这个国家的内在伦理,依然是排他的、等级森严的。他们对于中国人,在歧视的背后始终怀有深深的戒惧——他们既不能同化中国人,又不愿被中国人同化,便开始了屠杀。

 

我在暑假打工时遇到2个中年日本大叔,温文尔雅气质很好,《鬼子来了》导演姜文在谈到和日本人的相处时却说:他们其实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个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兵。日本人的原则性和国家利益的概念非常强,可能饭桌上生意归生意,合作归合作,但是不认同屠杀的历史依旧不认同。

 

日本善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优点而是将其模糊掉,不承认它,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与灾难。

 

 ——16褚欣欣

文案来源 | 圆桌骑士
整理 | 曹广杰
责任编辑 | 朱佳艺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