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我们害怕艾滋病,却真的了解它吗?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17-12-01浏览次数:1207

12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国2017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

 

 

近年来,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舆论,社会各界对艾滋病这一话题始终热度不减。根据江苏卫计委统计,江苏省第三季度艾滋病发病数345例,死亡数53例;10月份发病数85例,死亡18例。而这些数据只是病例数,实际感染者人数要远超这个数据。据相关数据显示,江苏艾滋病疫情中,青年学生的患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而我们采访了身边一些同学,不少人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我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真的“不存在”吗?我们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真的足够吗?

 

 

 

南审青年圆桌话题之#我们害怕艾滋病,却真的了解它吗#1129日下午2点开局,吸引了194圆桌骑士前来参加讨论。

 

 

 

今天,南青君将大家的发言整理如下。

 

 

 

为什么我们对艾滋病了解甚少?

 

 

 

  对艾滋病缺乏了解,觉得离自己远   

 

 

了解艾滋病是在初二的生物课上,HIV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播途径是唾液、血液、精液、母婴传播,强调皮肤直接接触不会感染所以不要歧视和害怕艾滋病人。

 

 

我从来没有和别人讨论过艾滋病方面的东西,因为觉得离自己有点远吧,身边人吸毒或者输不洁的血的概率挺小的。而且因为觉得性途径传播是主要传播渠道,和别人特别是亲属谈论这个有些羞涩。

 

——16 褚欣欣

 

 

因为身边没有艾滋病患者,自己也没有接触过他们。家庭、学校等也没有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也有一种艾滋病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吧。所以,自我感觉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

 

——16 单明慧

 

 

我当时生物学艾滋病那块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特别是被告知它可以潜伏在人体内2-20年。但后来生活里没有接触过艾滋病这方面的人,了解的也就比较少了。

 

——15 罗洁

 

我们会很轻易地把艾滋病和性传播联系起来,平时谈及性这个话题很多时候也会刻意回避,而这方面知识的缺少确实对学生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很多有关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我们没有也可以说没想去了解过。

 

——17 姜鑫雨

 

 

关于艾滋病,我个人的诉求就是:1、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我们要意识到一个基本的常识: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更好地了解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 2、男性同性性行为也要做好防护措施 3、不了解的东西我们要抱着科学的心态去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而不是带着我不了解说明我很纯洁的回避心态。

 

——06 张珺

 

  艾滋病患者在舆论压力下不敢表明自己得病  

 

艾滋病在很多人心里都属于性病的一种,多数中国人传统内敛,有了也难以启齿。

 

——17 胡苗苗

 

艾病患者会羞于承认自己的身份,导致我们出现一种“身边没有艾滋病患者”的错觉。

 

——17 刘熙玉

 

携带者自身一般不会主动去声明自己携带病原体,就像乙肝一样。应该大多数携带者都是这样,他们不愿遭受到异样的眼光。还有就是,艾滋病是慢性病,携带者一般也不会注意到,它的前期状况和感冒类似。

 

——17 胡苗苗

 

不漠视,不歧视

 

 

因为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恐惧,对艾滋病人的排斥,甚至嫌弃,导致更多患者会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这样来一方面病人不能及时医救,另一方面,可能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17 韩骄

 

 

28号中午,北京协和医院发现了中国第一例、世界第26HIV阴性的阳性患者。人们总觉得艾滋很遥远,就好比性侵离我们很遥远一样。前者更为隐秘却也更具攻击性,而这种自带道德基因的攻击性如果不控制恰当的话就会变成报复社会形态的凶器。

 

——17 郑尧

 

 

说起艾滋病,想起我高中的时候一则新闻,某所高校在一场大型考试中成立了一个“艾滋病考场”。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为艾滋病人成立一个考场,可以理解,但是没有必要这么命名。当时我也觉得做法欠妥,但说实话,我虽然知道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很特殊,但是下意识还是会想离艾滋病人远远的。

 

可能社会里很多人都同我想法一致:这个病实在太可怕了。往往恐惧会战胜认知。当时我有一个同学很气愤地说:“艾滋病同吃同住都没问题,一起考试怎么了?”在他看来,专门成立考场也非所谓的合理之举。

 

但是,真正能这么想的人真的很少。

 

——17 石雅洁

 

 

对于那些艾滋病患者来说,这些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不关注往往会导致歧视、不理解的产生。如此一来,艾滋病患者更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貌似艾滋病离我们很远的恶性循环,大家的关注度就越发的低迷了。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性几乎是一种禁忌,而艾滋病作为一种性病更是容易受到他人的攻击。因此,很多人会选择沉默以保全自己。而这也助长了人们的恐惧。

 

——17 刘熙玉

 

 

 

 

 

  患艾滋病并没有想象得容易  

 

 

事实上要得艾滋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和艾滋病人接吻大概要接20升左右的唾液亮并且嘴里又发生血液交换才足够得病,估计那时候人都被口水给淹死了;与艾滋病人性爱也必须有足够的病毒体量进入人体内部;正规大医院也几乎不太可能发生针头感染。

 

 

 

更多的人因为不洁行为和吸毒以及其他不当行径来获取病毒。

 

所以这方面特别佩服李银河老师,身为女性为真知科学奉献并且几十年如一日,从社会婚姻缔结关系研究到社会边缘少数群体的利益争取,的确做了很大贡献——但往往更多地受到歧视和无知的谩骂。

 

——17 郑尧

 

 

  它与道德无关,与性取向无关  

 

艾滋病作为一种疾病,与道德无关、与性取向无关。

 

首先关于道德,性本身我觉得是很难用道德去评判的,比如说YP。如果说在YP过程中,故意戳破安全套传播艾滋病,我觉得这就涉及道德问题;再比如说已经有家室还去YP,这也是道德问题。但YP本身我们并不好说它就是不道德的。

 

那么关于艾滋病,我觉得也不应该因为它可能和性、和YP和滥交有关,就直接用道德去审判它。更何况感染艾滋病,也未必是去YP或者滥交。比如说,一个男生A和他的男朋友B无套被感染,B也只是因为前一个伴侣是感染者患上了艾滋病。那么A就要因此受到道德的审判吗?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

 

现在还有很多人会把艾滋病和男同捆绑在一起,但是男同的唯一特征是喜欢同性。我们思考男同和艾滋病的关系时,我觉得不应该忽视男同性恋的现实处境。

 

——16 孙文轩

 

 

  正确认知性生活与艾滋病  

 

每个人都有性生活,恰如其分的性生活、固定健康的伴侣之间并不会造成艾滋。性生活不等于得艾滋病。大多数——可以说是基本——恐艾的人真正得艾滋病的不是很多,可以去淘宝等线上店铺搜艾滋病试纸,底下的评论更多的是对于艾滋病的误判和对于老天的救命之恩。教育真的很重要。无知也是一种没有受过教育的体现。

 

 

性爱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启齿更多的还是传统的东方思想体系,以及程朱理学最后演化成的禁欲。当人们对于知识的输入欠缺相应的资源端口,外部的信息概念又无法从科学的媒介可持续进入,相应造成的鸿沟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恰是病毒能适存的温暖土壤。

 

同时,更多数据的直观展示家居人体生理机能的紧张以及抗拒感的更多分泌,这反作用于性,继续以一种道德批判和相斥的手段来进一步抵触科学知识,以至于明公正道说如此话题就可以轻松被人扣上私生活混乱、不检点等词汇——对于男同和女性群体尤为激烈。

 

——17 郑尧

 

 

听说你还不知道艾滋病阻隔药物的存在

 

 

  艾滋病死亡判决书  

 

 

 

我记得前段时间一篇“浙江一高校男生被指携带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并引诱他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网贴在微博热传,我也是在那篇帖子下第一次知道有艾滋病阻断药物可以在怀疑被传染后48小时内服用起到预防作用,虽然百度后了解到这种药的获得方式没那么轻易,但知道它的存在会让很多大概率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群看到希望,而不是认为自己收到了死亡判决书。

 

医疗机构的宣传往往重于“防”,其实医院的宣传工作应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普及艾滋病阻断药物的作用和获取渠道等知识。

 

——16 杜卓燃

 

 

 

艾滋病阻隔药物的确有,大约4872小时之内服下可以基本阻隔,就好比避孕紧急药一样有一定的时效。阻隔药物很贵,通常上千。况且如今得了艾滋病也不是等于马上要死,每天坚持服药病人可以维持和正常人一样寿命。

 

——17 郑尧

 

 

目前的两组抗病毒药物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只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每天准时服用以及注重作息,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很小。如果对两组药物都都产生耐药性才需要自己花钱买国外的进口药。

 

 

只要在检测出来后积极接受治疗,把病毒控制到检测不出,根本不会致使他人感染。所以动员检测,发现更多潜在的感染者非常重要。

 

——16 孙文轩

 

  治愈希望渺茫反而让人绝望  

 

 

 

艾滋病的治疗说起来容易。首先目前并没有完全能治愈的办法,即使有,也像先前所说是针对特殊时间的特殊人群,并不普遍。再者,艾滋病治疗药物费用以及治疗过程所需耗费的病人本身的精力和身边人的付出非常人能承受。正是这种渺茫的希望某种程度上更让人绝望。

 

——17 牛生生

 

 

重视、理性认识艾滋病,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我觉得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急需对现在的青年进行艾滋病知识、性知识的教育,我们对这块的知识好多都是盲区。

 

——17 陈婧文

 

 

 

之前也看到过有艾滋病患者在网约单车上放带有自己血液的针头,或许是这些患者缺失了正常人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他们感受到的是来自这个世界的歧视和冷漠,所以在我看来,这些生理知识应该提前一些进入我们的生活……

 

——17 姜鑫雨

 

 

 

做好科普,帮助大家科学、理性地认识艾滋病,消除歧视就非常重要,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然后,国家保护艾滋病人的隐私其实也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更是为了更多地人能够主动去检测。

 

 

而且研究显示:病载低于检测水平的HIV携带者不会感染他人,与检测不出HIV病毒的感染者发生性关系,安全!就是说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水平以下就不具备传播性,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只要在检测出来后积极接受治疗,把病毒控制到检测不出,根本不会致使他人感染。    

 

 

所以动员检测,发现更多潜在的感染者非常重要。但是更多人因为自身恐惧和外在环境的不友好并不愿意去疾控检测所以做好科普,帮助大家科学、理性地认识艾滋病,消除歧视就非常重要,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

 

——16 孙文轩

文案来源 | 圆桌骑士
整理 | 曹广杰
责任编辑 | 朱佳艺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