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打卡”是工具,生活才是目的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1-20浏览次数:952

“打卡”是工具,生活才是目的

 

打卡,原指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情况,而现在则指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活动记录。从朋友圈的精读外文刊、上课签到的钉钉“打卡”,到网红景点游览、热门美食品鉴的“拔草打卡”,我们不难发现自己的生活正在逐渐被各种打卡所定位和记录。本期圆桌话题将以此为背景展开。

 

本期圆桌话题#今天你“打卡”了吗#1120日下午三点开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期圆桌骑士们的发言吧!

 

“打卡”是为获得外界激励

 

打卡可以说是一种奖励机制。(有了“打卡”)有些并不是很希望去完成的工作也会有动力去完成了。同时给我们带来一种成就感。所以“打卡”可以说是很有创意的一个发明。

 

——19汉国教谢昊伟

 

打卡并分享在社交网络上,第一是对自己努力的及时反馈,第二是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可以督促自己继续坚持。有些长期的努力,并不容易得到及时反馈,比如健身必须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打卡”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这个空缺,让人在付出努力后立即得到正向反馈,从而可以更容易坚持。

 

——17章琪

 


如果大家去找一找自己所用的“打卡”软件的共性,就一定会有多发现,那就是所有产品自身都带有一种反馈机制。比方说一句鸡汤名言,日历圈划,甚至声音、震动、动画特效。我认为开发者不会无缘无故设计这种反馈,这些小的不经意间的东西可能会帮助我们完成刺激感到愉悦感倒上瘾感的转变。

 

比方说我每天用“墨墨背单词”,那个“打卡”时手机的震动和“打卡”完成后的日历盖章特效,对我而言都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微软自带的“To Do”在“打卡”完成后会有很清脆的“叮”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任务完成后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8汉语言文学李之炜

 

 

做一些回报不确定的事情,总有点心理不甘心,而即使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如果能有非常明确的回报,那么就莫名其妙有了热情,比如不玩手机种树的app,只要我不操作手机,树就会长起来,做一些事情不一定要只看结果,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也同样很有意义。

 

——09 朱朱

 

我认为打卡相当于给自己定了一个短期的小目标,而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更容易让自己从中过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也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将困难分解,一步步去克服完成。将这些小任务分配到每天,也能让自己活的更加充实,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而如果不打卡,就会感觉有些遗憾,这样也能激励自己去完成这些任务。所以我认为打卡对我的影响是积极的。

 

——19 工程管理高远

 

 

 

“打卡”是出于内心驱动

 

打卡究竟有没有用是因人而异的。我想要借此作为一种对自己的激励那我就可以尽力把它变成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工具。

 

——19财管戴欣玥

 

 

我觉得“打卡”的确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因为选不选择打卡的决断根本上是由个人发起的。

 

——19人力曹青松

 

 

 

但是本身作用还是看人,因为“打卡”在帮助人养成习惯时,其本身也会转化为一种目的。为了“打卡”而“打卡”,对我们自身没有任何益处,但不代表“打卡”的激励效果要被完全否定。

 

——18汉语言文学李之炜

 

 

 

对于“打卡”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应该是我自身的诉求和这个软件程序的效用恰好匹配才可以。比如我想背单词或者说有背单词的习惯,那么我可以使用百词斩签到“打卡”。但是如果寄希望于这个APP可以帮我培养背单词的习惯,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18 财管王世妮

 

 

 

所以不同人的人生哲学是不一样的,用不同的方式刺激自己也是各取所需。

 

——09朱朱

 

 

“打卡”是商家的策略

 

网红“打卡”通常是旅游业急功近利的快餐化的产物。其实app营销原理是这样的,只要签到就能变强,这就累积了很多“陪玩”用户,当陪玩用户达到了一定规模,就会形成“必装app”的“正确性”。

 

——09朱朱

 

 

网红“打卡”是一种GET同款的感觉,就好像拥有同款食品/消费/游客照后就可以拥有同款人生,其实是广告宣传的效果而已,商品从传统的物品转变成了一种通过消费获得的体验

 

——17章琪

 

 

 

我觉得从“打卡”本身出发,同样是一个角度。如果大家去找一找自己所用的”打卡”软件的共性,就一定会有多发现,那就是所有产品自身都带有一种反馈机制。比方说一句鸡汤名言,日历圈划,甚至声音、震动、动画特效。我认为开发者不会无缘无故设计这种反馈,这些小的不经意间的东西可能会帮助我们完成刺激感到愉悦感倒上瘾感的转变。

 

——19 汉语言文学李之炜

 

 

 

对于app来说,持续签到奖励是保持活跃量的手段,同时断签也很容易导致心理落差(尤其是很长时间的签到断了)这部分用户就可能流失或者减少使用。补签卡其实就是一个挺好的弹性手段。类似于,公司“打卡”满勤每个月可以有一两天的请假。

 

——15审计易禅阳

 

 

 

所以现在大多景点出一个护照类的商品可能也是为了满足人的“打卡”成就感。

 

——19审计田瑶

 

为了“打卡”而自律

 

 

 

我认为打卡相当于给自己定了一个短期的小目标,而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将困难分解成一步步地克服,这更容易让自己从中过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以及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将这些小任务分配到每天,也能让自己活的更加充实,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而如果不“打卡”,就会感觉有些遗憾,这样也能激励自己去完成这些任务。

 

——19工程管理高远

 

 

 

打卡对现代人来说都是每天必须达成的一个小目标,这种目标具有指向性作用,它可以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也可以成为一个缓冲,及时提醒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纷繁琐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想想我们应该做什么。

 

——19 CMA 王逸飞

 

 

 

日常生活中,绝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卡”,就像健身“打卡”能直接帮助我自律,每天都存在的时间截点促进我克服惰性,同时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规律的生活

 

——19 CMA 王逸飞

 

 

 

为了自律而“打卡”

 

对我来说,接触比较多的是运动“打卡”即给自己一定的运动标准量,来督促自己保持一个好的生活作息和身体状态。“打卡”成风,我觉得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一定程度上恰恰印证了生活的规律性,体现一种对生活负责的姿态。

 

——19 人力曹青松

 

 

 

(虽然不喜欢“打卡”,)但我也确实尝试过非常实质的打卡,就是在喜马拉雅网站上,每天朗读一段the economist espresso上的新闻并上传。要完成这个打卡它,不仅仅是对某个事实结果的展示,它也可以体现我为达成这个结果所做出的努力——比如一段流利的5分钟的音频,我可能需要练习一个小时,才能全面把握语音语调和断句。

 

——06财管张珺

 

 

 

我有同学每天在微博“打卡”自己一天下来背的单词看的文献昨晚的工作,但她的微博其实只有几个同学知道而已,而且我们几个关注她的人其实也都不怎么用微博。我觉得像一种记录,可以是记录成长过程,可以是总结学习成果。

 

——17 章琪

 

那我觉得你说的这种”打卡”,和我读新闻那个”打卡”,比较类似。就是它作为过程的总结和记录,是一种内容生产,而不仅仅是对某个标签的消费。

 

——06财管张珺

 

 

 

签到和“打卡”是不一样的,签到表示来过,“打卡”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15审计易禅阳

 

 

同辈压力下“打卡”易成焦虑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打卡”,一方面,要求我“打卡”的行为一般是为了让我在我的社交圈里成为一个流量窗口;另一方面,我不认同这种行为本身透露出来的“寻求监督”的意识。

 

——06财管张珺

 

 

 

我不喜欢“打卡”的一个原因是,某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圈全部都在精读英文外刊,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没有阅读一样。明明我每天也在学习英语单词,但这样营造给我的焦虑是我不习惯的。并且后来我也发现身边每天都在精读的朋友也只是动动手指,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

 

——18 财管王世妮

 

 

 

打卡有一个弊端,就是太过依赖于公众的监督机制,这对于想要持续性的完成一件事情来说是不利的。

 

——19 汉国教谢昊伟

 

 

 

我有个朋友充了张健身房的卡,她是想减肥并且锻炼身体,一开始她都会很开心的去,但是越久就越觉得这张卡是个负担,不去就对不去自己的钱,但是又不想去。

 

——19财管韩梦琪

 

 

自律不看“打卡”,自由不靠展示

 

媒介更迭确实挺影响生活方式的。我自己的感觉就是,以前和社交圈的接口越少,人越幸福,因为很少比较也就很少焦虑,但是容易安于现状。现在是全天候展示+社交,就很容易被刺激被干扰容易焦虑,但也确实会跑得快一些。

 

我觉得打卡这件事如果要形成激励,常常是我首先要认可“它能形成激励”的基础上,比如这个行为满足我的记录的需要,还有在朋友中的虚荣心、攀比心……这些。但如果我认为它给不了我任何关于“获得”的反馈,那这个“打卡能激励”的机制就是无效的。简而言之,打卡行为本身的意义,最终是由我和我的社交圈共同决定的。

 

所以,如果我的社交圈本身不认同“打卡=成就”,我就不会“打卡”了。而如果不“打卡”也不会影响我继续通过自律、自我观测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行为,我离自由也会更近一些吧。

 

——06财管张珺

新闻来源:团委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