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当代“吃瓜”青年:有态度,不迷信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20-04-19浏览次数:1147


  曾经,我们的新闻是被专业媒体机构(报纸、广播、电视)所筛选、加工后呈现的;而现在,通过社交网站发布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基于社交媒体所促成的朋友圈、社会网络正在成为我们的首要信源,同时,机构媒体所制作的新闻也在网民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中,暴露着越来越多的不足,“吃瓜,等反转”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消费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时的“新习惯”。


  本期圆桌话题#我们怎么看新闻#将以此背景展开。

 

  让我们来看看圆桌骑士们的发言吧。



新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真相需要真实的反复叠加

  现在的新闻其实是在努力追赶无法企及的时效性,以展示一些由各种主客观材料构建出来的文本。当然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会非常乐于坚守所谓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在专业主义的指导下新闻文本可以被视作为一些具有真实性的现实碎片。

  而我们之前习惯了大众传媒时代下消费新闻的简明性,但是真实的世界就是非常复杂有无数侧面的,所以其实并不是媒体突然失格,是我们对于媒体的想象开始破碎。

——16 新传 林子禹

    有时候我觉得“真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好像并不存在一个旁观者了解所有的真相。大家都是在事实不断被补充的情况下发表判断。

                                                                                                                             ——18 财管 王世妮

   真实不等于真相。“后真相时代”,如果是说真相浮出水面具有时滞,那么前期的真实报道都会对后面真相的到来起推动作用。新闻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能判断真假,以真实为标准,去搜证,去客观报道,寻找真相。

——17 金融 周禹萍


  无论自媒体还是主流机构媒体都在做一样的事,只不过主流媒体有专业主义的规训,他们写东西至少在表面上追求真实客观和逻辑性。

——16 新传 林子禹

   新闻不输出价值观的难度是很大的,从遣词造句就会体现出人的价值判断

——17 法学 李怡衡

   是的,所以不能不输出的话,就平衡输出。

——06 财管 张珺


记者建构事实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大多数新闻,我所了解的既不比某些媒体多,也更远远不及事件的真相,我的质疑体现在我对新闻的不全然相信上,在此以外的部分我不知道该对什么表示质疑。

——17 法学 李怡衡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都会援引当事人的朋友圈、微博截图作为素材,比如这次鲍某明那个案子,财新的报道为啥让那么多人感到愤慨,就是因为写那条报道的记者的朋友圈被公开了,它让记者自己暴露了足够多的倾向。

——06 财管 张珺

   我想到《我是余欢水》这部剧里的记者,为了更大的噱头阻止余欢水宣布自己癌症误诊的事情。这样,余欢水作为自己跟进的采访对象可以继续成为“见义勇为”“抗癌斗士”的双料英雄,对宣传等各方面都更加有利。

——18 财管 王世妮

   制约记者客观报道的因素,我想说立场和视角,以N号房和鲍某案为例。N号房的报道,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下写出来的文章是不同的。鲍某案,对比南风窗和财新的两篇报道,南风窗站在受害者的立场,报道中有视频和截图证据,并且求证鲍某;财新那篇文章,很明显是站在鲍某立场,带入作者主观想法,把一篇新闻写成了洛丽塔和sugar daddy的故事会文章。

——17 金融 周禹萍

   就我看来,机构媒体提供的新闻样本,都还处在一个不断补充案情细节的阶段。新闻不可能不输出价值观的,因为采访的人自己肯定有价值观,采访的人、写作的人、编辑审核的人的价值观都会影响新闻的最终呈现。

——06 财管 张珺



媒体的公信力应当被监督,而非迷信 

  公众的注意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没有能力去跟进,也没有时间去持续关注。 

——18 财管 王世妮

  公信力不是权威,也不是一家独大,媒体机构的公信力应该是建立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扛得住反驳,经得起推敲

——18 国贸 刘云涛

  “公信力”减少,意味着我们不再只能听信,被一家之言左右。

——17 姚夭夭

   关于新闻的公信力,我认为这和民众的选择关系较小,而与新闻自身本身的坚持关系较大,我个人认为,我们面对新闻,“不作为”已经是相当的善了

——17 法学 李怡衡

   我觉得一直“等反转”会有点虚无主义,对于我关注的领域,主动的质疑是更积极的选择。因为我不相信自己能在等待中“持续关注”

——06 财管 张珺

   其实我觉得这种持续关注,是面对新闻最适当的做法。而不是自己看到新闻便义愤填膺,跟随着新闻的引导做出过激的评论或者行为。

——17 法学 李怡衡

   新闻的逻辑和营销的逻辑在同一块屏幕上被构建在一起——大家都追求流量,都需要吸粉固粉,只是媒体追求宣传效果,营销要的是变现。

——16 新传 林子禹


人人都是自媒体:

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媒体就是组织化的媒介,一种中介,在过去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媒体作为中介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但是现在大家可以绕过中介了,在“去中介化”,我们可以自己发声,我们可以自己在社交网站上寻找线索。 

  虽然机构媒体在尽量地快,但快不过当事人自爆一条线索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说,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商业公司,他们可以不需要媒体去中介了,可以自己发声,满足公众对事件进展信息的需求。

——16 新传 林子禹

   我觉得每个人是信息的发出者,只是现在的科技手段让媒体和信息的边界不再清晰,人才成为了媒体。

——11 心理 赵梦玖

   “不喜勿喷,杠精退散”这种言论其实我觉得加重人们对于自己言论的不负责程度——“我的话已经说出来了,这是我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果你想反驳我,其实你是在自找没趣。”

——17 法学 李怡衡

   互联网有记忆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当时喊着要追责到底的事情最后还是会被忘却,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当下有能力的话就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18 方子衿

   我希望我们不要单纯消费新闻——看一看乐一乐就过去了;也不要当一个网络喷子;不要做一个键盘侠。娱乐新闻把瓜吃全了再论孰是孰非,不要参与网暴;社会新闻一定要敢于发声,你的一个转发就是一份力量,你的一句留言就是一份鼓舞。

——17 金融 周禹萍


是不是感觉错过了圆桌讨论有些遗憾?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见解!


对#圆桌讨论#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加入南审青年交流群

(群号码:539408625,须遵守群内议事规则)

以后也将不定期开展话题讨论


每一位,都是圆桌骑士

南审青年,为自己发声


文案来源 | 圆桌骑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 范盈盈



新闻来源:共青团南京审计大学委员会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