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审口述史采集社会实践小分队 | 追寻南审记忆 传承南审精神

发布者: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8-24浏览次数:1450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但是,关于南审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关于口述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呢?


下面让南审口述史采集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你一起来探究吧!


7月7日至7月21日,南审口述史采集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学校档案馆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15名成员来自四大书院,分为五个小组,对南审早期创业的十余名离退休教师进行口述校史采访,采集到了大量珍贵的校史文书资料和影像资料。



7月9日,项目组在档案馆会议室举行了研讨会,曹兴华老师主持了讨论会,每位成员都进行了自我介绍;指导教师张芊讲解了项目的背景意义和采访注意事项;各组汇报采访方案,包括采访对象、采访主线、采访问题、采访方式、人员分工、注意事项等,张芊、曹兴华老师进行了点评,重点是访题设计和每一位采访对象文化背景之间的匹配与吻合问题。档案馆馆长许成安老师也参加了讨论会,对本次口述史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作了解释和强调,并提出了实践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



7月10日,每个小组进一步收集采访对象的信息,对采访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并求得采访对象的基本意见,设计合适的采访题目。下午,学校宣传部的张鹏老师手把手地指导我们使用各种仪器设备,为我们打开了摄影新世界,全体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



接下来的两天是我们真正上“战场”的日子。每天一大早,同学们穿戴整齐、拿好设备,集体前往莫愁校区,然后兵分五路,各自手持献给老师们的鲜花和果篮,提前到达访谈地点,按照培训要求布置环境,调试设备,与受访老师访前交流,拉近距离,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


访谈中,即便老师讲述的内容与我们事先准备的访题有时不太一致,我们仍然被那些学校创业初期的故事深深吸引,全程静静聆听,感悟着、思考着、收获着......




第一组由2017级经济学专业的梁海震、审计学专业的陈磊蕊、工商管理专业的林明将组成,他们在指导老师曹兴华的带领下对曾任南京审计学院主管教学科研的吕文基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郑慰恬副院长进行了采访。


今年83岁的吕文基老师,1990-1996年任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电教、图书馆、学报、干部培训等工作,并承担专科、本科、干部培训的《经济效益审计》《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吕老师出任校级领导期间正是学校办学层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学校新建专业的布局与建设,尤其是对填补空白的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手拿访谈提纲娓娓道来,讲述南京审计学院成立的背景、初创时关于学科建设的重大争论、审计学专业填补空白、师资队伍的培养、特色教材的编写、专业模拟实践课的开设、参与审计署科研项目等南审早期建设与发展的故事。吕老师的讲述使同学们对南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升了大家对学校的认同感。


今年80岁的郑慰恬老师,在南审分管学生工作20年,1990-1998年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郑老师是一位很开朗的奶奶,尽管头发花白,但仍然对当年的学生工作如数家珍。


她说,建校初期,学校条件很差,一是缺教师,教学力量薄弱;二是缺经费,后勤保障跟不上;三是校区建设起步晚,校园几乎是一片工地,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很不好,学生对此迷茫、失落甚至有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爱”“严”两个字入手,全面关心,无微不至,尽一切可能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耐心安抚,动之以情,陪学生渡过各种难关;积极劝导,晓之以理,用行动感动着年轻学生的心。


郑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当时学生处和院团委的同志如何与各系党总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系团总支书记,以及一批兼班主任的专业老师通力合作,如何实施“政治引领与人生启迪”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真诚关爱与严格管理无缝对接”的点点滴滴。她说,如果没有大家的鼎力支持,当年的学生工作是难以做好的。


学生也很感激学校,至今还有100多位同学与她保持着联系,亲切地称她为“处长妈妈”“院长妈妈”。讲到此,她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哽咽地说:“我这一辈子啊,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和学生牵手同行,我觉得我一生很幸福。”的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被她那份大爱所感动,同时也分享着她教书育人的快乐。

 



第二组由2016级法务会计专业的唐仁志、经济学专业的周倩、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史嘉媛组成,他们采访的对象是曾分管过学校党务工作的华水根老师,以及担任过许多行政部门、二级院系党支部书记的杨起顺老师。


82岁的华水根老师是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老人眼神清明、笑声爽朗,在他中气十足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1956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工业大学读本科时,听从党的召唤,从航空专业转向学习马列主义,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了三年,得到了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的极好机会。毕业后他在西工大从事二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认可。1988年来到南审,任德育教研室主任。


那时的南审尚年轻,正处于初创阶段,一切都从基础开始,华老师从教师培训、集体备课、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课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竭尽心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他说: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给我们讲德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爱!是党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是老师,要爱孩子们,他用一生践行着这两个身份。


69岁的杨起顺老师是南审最早创业者之一,1985年从南京一商局调入南审,做了几十年的学生工作,老南审几乎每一个系他都曾任过职。


曾经的领导说他干脆利落、工作得力;曾经的同事说他通情达理、处事公平;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他忘不了和孩子们一起参加的劳动课,一起奔跑的运动会,一起歌唱的文娱晚会,那些在官微上给他的留言,他一个一个地看过去,还能一个一个地说出名字来。


老来不能再日日跟孩子们一处作伴了,他将夫妻俩多年收集、创作、珍藏的石艺作品在宽敞漂亮的新校区展出,他说:“看到学生在参观这一屋子奇石作品,第一次觉得,自己很富有。”





第三组由2016级审计专业的周东贤、2017级工商管理专业的熊淑敏、统计学专业的管卓敏组成,他们采访的对象是曾经的人事处长、纪委副书记平广培老师和曾经的经贸系主任盛晓白老师。


平广培老师今年75岁,早年在哈军工学习空气动力学,毕业后在605研究所研究水上轰炸机,上世纪80年代初“军转民”,奔着需要计算机老师的南京财贸学院来了,历任教师、人事处处长、纪检办公室主任、纪委副书记等职务,2004年退休后仍被学校聘为建管会物资部主任。


这位视使命为生命的老师以简捷的话语,风轻云淡地叙述了他在计算机教研室时怎样建成了南审第一个计算机房,在人事处时怎样解决引进教师的后顾之忧,在纪检办公室时怎样创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浦口新校区建设中怎样做到经手的物资采购合同1.7亿元,没有发生一起腐败事件。平老师说:不腐败是应该的,我们是审计学院,自己做的事要经得起审计。学校从上到下都非常明确,决不能大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必须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严防死守,决不让腐败现象发生。从平老师的话语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今年70岁的盛晓白老师是南审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在那个年代研究生可谓是稀缺资源,更何况是炙手可热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学校为他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平台,不久接任周元良教授成为经贸系(经济学院前身)主任。在任期间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成功申办了电子商务专业,使南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之一,并当选为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盛老师详细介绍了申报工作的全过程,他说:为什么很多重点大学都没有申报成功,而我们申报成功了呢?首先网络是公平的,大家接触信息资源机会相等;二是克服了自卑感,我们的教师也出自名校,素质不差;三是狂热与激情,大家普遍进入到痴迷状态,起早贪黑,夜以继日,五名年轻教师甚至为此推迟婚期;四是科学与严谨,申报书中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就是在南审召开的,这是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其他高校述及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史时,都要提及这次研讨会。





第四组由2016级会计专业的王灵玉、2017级经济学专业的丁建成、工商管理专业的张雪组成,他们采访的对象是曾任教务处处长和基础课部主任的胡家延老师,以及曾任科研处处长的张虹老师。


南审引进的第一位副教授胡家延老师今年84岁,1984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调到刚成立的南京财贸学院,住在香铺营校区,虽然条件很差,但胡老师对学校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至今仍感到温暖。他说,学校领导一心谋发展的积极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严于律己的品格、雷厉风行的行动,让教师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条件会很快得到改善,后来学校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胡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南审建校的背景与契机,以及初建时期的艰难创业和教学工作的起步发展,胡老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如学校环境改造、住房分配、经费划拨、招生就业、专业设置、教材选用等,使同学们看到了老一辈南审人建校的艰辛和无悔的付出。


今年83岁的张虹老师是公认的南审创业功臣,为南京财贸学院更名南京审计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地方职业性学校要上划为部属院校的诸多体制和政策层面的困难,第一次申报在国家严控新增高校的大背景下,被“两委一部”否定了,第二次申报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我们最终成功了!这个成功来源于审计署领导对审计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源于国务院总理对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来源于“两委一部”兼顾稳定与发展的政策协调,更来源于特殊申报团队的敬业精神(时任副审计长李金华总指挥),大家不论职位高低,不讲尊卑,不辞劳苦,相互关心,一心一意地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


张老师说,有些事至今难忘,如在北京奔波时,多数是挤公共汽车,一同前往的李双成副院长找到座位都是让我坐,我不好意思,他总是说:我比您年轻;在北京期间,李金华副审计长常邀我们星期天到他家吃饭改善伙食;有一次我去北京感冒生病了,不能与同事一起去李副审计长家汇报工作,他们回来带来了李副审计长现做的稀饭,还有一瓶扬州酱菜,李副审计长说:“在我们家乡,人们感冒了就吃这种热稀饭。”当时我的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区区几件小事,足见这种特殊的团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南京审计学院的“申报”从否定到得以肯定,一所中国独一无二的审计学院在长江之畔、钟山之麓得以新生。听了张老师的讲述,同学们对学校“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第五组由2016级审计学专业的黄伟、会计学专业的袁迪、2017级工商管理专业金融企业管理方向的强薇同学组成。他们采访的对象是曾分管学校行政工作的副院长宋业成老师,以及已故经济学教授裘国荣的妻子张贵兰老师。


今年80岁的宋业成老师是南审建校初期任职时间最长的校级领导,1986年调入南京财贸学院,担任分管财务、基建、后勤的副院长,直至1999年退休,亲历了学校白手起家的创业时期、市属南京财贸学院上划为部属南京审计学院的过渡时期、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创建时期,为南审早期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业成老师用浓浓的吴语方言如数家珍般地详细讲述了学校建校初期,他和他的同事们如何积极奔走解决极其紧张的资金问题,如何以教学为中心把钱用在刀刃上,如何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等,当时学校虽然条件很差,但仍尽可能地解决教职工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就读、生活设施等问题。宋老师说当时校区建设和教学工作同步进行,确实困难重重,家很难当,但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先要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生活的理念是坚定不移的。宋老师的一番话,让同学们感悟到,齐心协力、不计得失、艰苦创业、勇于进取,正是南审精神的源起。


今年78岁的张贵兰老师原来是安徽省蚌埠市电信局的主任工程师,曾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随丈夫来到南审工作期间一直在校电话总机房工作,细心尽责地服务各部门,深受南审师生尊敬。她的丈夫裘国荣教授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在供销合作社经济、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方面有相当造诣,主持编写了多本学术专著,1988年从安徽财贸学院调入南审,历任科研处处长、《南京审计学院学报》主编、《审计与经济研究》主编、经济贸易系教授等职务,为南审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裘教授生前事、自己对省劳模称号的理解,介绍了学校由7部电话逐步扩容到5000部程控电话的发展史。采访快结束时,张老师深情地将她和裘教授多年来保存完好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等众多珍贵历史资料交到了同学们手中,表达了自己积极响应学校征集校史资料的通知精神,为学校无偿捐赠档案资料。


许成安老师代表档案馆向张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承诺档案馆一方面将会妥善保管裘教授和张老师捐赠给学校的珍贵文物,另一方面,将会对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光盘后,再赠送给张老师及其家人收藏。





在最初的访谈计划中,还安排了对原校级领导时家骏、易宏仁、李凤鸣以及知名学者周元良教授、徐少锦教授的采访,但因这些老同志或外出或身体等原因,未能如期实施。


在学校档案馆许成安馆长带领下,实践小分队成员及指导老师一行五人到老年康复中心看望了周元良教授;易宏仁教授因身体原因不宜到医院探望,实践小分队通过指导老师向易教授的爱人带去了大家的问候。


实地采访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校档案馆和离退休工作部老师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为我们提供受访老师的背景资料、联系方式和访谈地点,提前帮助我们准备好赠送给老师的鲜花与果篮,使我们访谈能够顺利进行。


实地采访结束后,同学们立刻投入到了访谈录音的文字整理工作中。在整理采访记录过程中,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南审建校初期这段峥嵘岁月的历史,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一辈南审人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南审精神。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生动详实的校史资料,更为珍贵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面我们将以系列专访报道形式,详细复述那些既感动着我们、也一定会感动着大家的故事。


新闻来源:团委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