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创新需要打破这些误区

发布者:张珺发布时间:2017-03-14浏览次数:1546

——维龙校长与泽园学子谈创新

 

在如今的学习状态下,我们是否进入了无力创新的怪圈?作为文科生,我们的奇思妙想比理科生差了些?现在的大环境在阻碍着我们的创新?

38日下午,晏维龙校长来到泽园书院,与泽园学生讨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带我们打破思想误区。

课程、专业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座谈会伊始,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与校长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首先是课程、专业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的东西有没有用?怎样与创新结合起来?校长告诉大家,课堂知识不是死的东西,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课程体系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复合性。课程知识实际上是创新的基本元素,不同课程的学习、嫁接,会逐步引发创新,因此,大学生一定要重视课程学习。学校也会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要具有内在的创新冲动,并作为一种习惯加以保持

一位大一新生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学校里有很多的大创项目,但自己对这些创新项目并不是很熟悉。同时,她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大多不是很频繁,导致同学们的实践积极性不高。

校长肯定了她在创新方面的思考,但也指出,不要进入误区,创新说到底是自己的事,就相当于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具有内在的创新冲动,并作为一种习惯加以保持。他以苹果手机的创新为例,告诫同学们要认真琢磨构思,调整心态,既要导师引领,更要积极自主地寻求各方面帮助。创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成功者往往只有1%的人,要树立怀疑精神,敢于挑战,追求卓越,不断试错,愈挫愈勇,做那个1%的人。

理科生创新更占优势?

一些学生问到:“那关于创新,文科生能力会普遍低于理科生么?财经类大学生如何创新?”

校长回应:“文科生不是不会创新,只是术业有专攻,两者研究的都是社会所需的科学。理科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而文科生更倾向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其研究的制度、理念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正确对待。而学校如今引进一批,就是为了加强人文思维,人文创新。”为了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理解,校长还以孔子、释迦牟尼为例,讨论文科生身上具备的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

几位高年级的同学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社会调研、大环境、创业等方面。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大的环境对创新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创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代大学生缺乏这些资源,是否依旧要坚持创业呢?”感觉到同学们有些茫然,校长又进一步解释道:“外部环境是会给创新创业带来影响,但同学们要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不要太受环境的影响,关键在于做好自己。同时,创业并不代表就是办企业,创业也可以是思维能力上的飞跃,目前大学生创业还是缺乏一些资源和能力的,所以主业还是要放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

在提出疑惑的同时,同学们也为学校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同学们认为,学校可以适当推行一些学习小组,让一些对课程研究有兴趣的、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同时,学习一些西方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与同学们更好的沟通以及答疑。校长肯定了同学们的建议,并鼓励在座同学们积极宣传创新意识,让创新意识更好的传递下去。

最后,维龙校长总结说:“创新是自己的事,不要被口号所蒙蔽,不要一味指望他人,但靠自己不代表孤立,不和别人交流。同时,要明确如今的主业是学习,要多读经典,多掌握元知识,切勿走进误区。目标要长远一些,不要太过狭隘,做一些无用功,想好了再做,才能事半功倍。”

新闻来源:团委作者:摄影: